近紅外技術的特點
近紅外技術的特點
1.無前處理、無污染、方便快捷
近紅外光線具有很強的穿透能力,在檢測樣品時,不需要進行任何前處理可以穿透玻璃和塑料包裝進行直接檢測,也不需要任何化學試劑。和常規分析方法相比,既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又可以節約大量的試劑經費。近紅外儀器的測定時間短,幾分鐘幾秒鐘就可以完成檢測,并打印出結果。
2.無破壞性
無破壞性是近紅外技術的一大優點,根據這一優點,近紅外技術可以用于果蔬原料及成品的無損檢測。在果品儲藏庫中安裝近紅外裝置,能夠實現果蔬的自動檢測,節省大量的人力物力。
3.在線檢測
由于近紅外技術能夠技術快捷的對樣品進行檢測,在生產中,可以在生產流水線上配置近紅外裝置,對原料和成品及半成品進行連續在線檢測,有利于及時的發現原料及產品品質的變化,便于及時調控,維持產品質量的穩定。光纖導管和光纖探頭的開發應用使遠距離檢測成現實。并且遠距離檢測技術特別適用于污染嚴重、高壓、高溫等對人體和儀器有損害的環境應用,為近紅外網絡技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4.多組分同時檢測
多組分同時檢測,是近紅外技術得以大力推廣的主要原因。在同一模式下,可以同時測定多種組分,比如在測小麥的模式中,可以同時測定其蛋白質含量、水分含量、硬度、沉淀值、快速混合比等指標,這樣大大簡化了測定操作。不同的組分對測定結果都有一定的影響,因為在測定過程中,其他組分對近紅外光線也有吸收。
3.1.2 近紅外技術在食品工業中的應用
近紅外技術的研究始于1930年。50年代Curcio和Petty利用近紅外的投射光譜“不透明”體,測定其透射率具有一定的進行水分檢測的研究。但是,大多數食品和農產品的無破壞、無損傷對近紅外來說都是困難。60年代初,Norris和Buller將近紅外的反射光譜技術用于分析谷物類農產品的濕度研究,揭示了這一技術在農產品及其加工領域、食品工業領域應用研究新的篇章。從而近紅外技術在食品和農業產品加工中的應用實例及方法被不斷的提出,主要應用在工程中的食品成分分析、品質檢測以及在線的品質檢測與控制。而品質檢測和在線檢測與控制往往是基于成分分析之上的。常規化學分析具有較高的準確度和可靠性,而且還是很多近代儀器分析技術的基礎。但是,無論是化學分析還是儀器分析,其試樣的前處理、實驗本身的耗時性以及對物料的破壞性又是許多場合不允許的。例如:小麥和油菜籽按品質分倉輸運,用標準化學分析測定小麥中蛋白質需2小時,油菜籽中油脂含量需18小時,賴氨酸含量大約需兩天,而卡車的卸貨時間僅需5分鐘,到貨后,用化學分析鑒定其品質,再進行按質分倉,需要很長的等待時間,勢必影響整個經營步驟。
近紅外技術則能以它的快速、準確和實時性及時反饋有關信息,彌補這一缺陷,因此受到越來越多的行業研究者的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