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礦廠選礦工藝除渣改造方案RXL47
某選礦廠處理原料為鐵礦精礦粉,設計處理能力為350萬t/a,通過提質降雜工藝處理,為后續球團生產提供高品質原料。選廠采用全磁工藝流程,原料含水量約為8%,經帶式輸送機轉運至選礦主廠房后,首先進行攪拌制漿,礦漿濃度達到45%后,泵送至后續作業,進行淘洗磁選—中礦濃縮—再磨再選工藝分選。該選礦工藝運行過程中出現一些問題,下面我們針對存在問題分析并制定改造方案。
一、存在問題
選廠于2014年1月份開始投料生產,試生產給料量控制在200t/h,生產化驗結果表明,Fe品位由63%提高至67.5%,濾餅含水量可控制在9.5%以下,均達到了設計要求。連續運轉72h后,發現礦漿分配器和淘洗機給礦口均出現堵塞、頂部跑礦現象;球型換向止回閥在渣漿泵切換時,關閉不嚴,導致處于備用狀態的渣漿泵出口管道出現堵塞。
在清理堵塞設備和管道閥門時,發現了大量的脈石顆粒,呈不規則塊狀,部分為鵝卵石,粒度范圍在8~150mm。每個生產班次平均累計約40kg大塊物料,根據生產統計大塊物料含量在0.01%~0.02%之間,含量較低,但極大影響了生產。鐵精礦約28μm,物料粒度極細,因而選礦廠設計中并未設置大顆粒物料的除渣工藝,大塊物料不但堵塞設備管道,影響生產連續作業,加重淘洗設備和礦漿分配器設備入口清理工作,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另外大塊物料對渣漿泵、筒式磁選機和壓濾機等工藝設備也存在較大的損壞風險。
二、除渣改造
方案1
針對原礦中大于100mm的大顆粒物料,在選廠原礦倉頂部卸料點設置了篩孔尺寸為100mm×100mm的棒條篩,可有效避免大塊物料及混入的礦石袋等垃圾進入分選流程。原礦含水量達8%以上,干篩除渣的篩分效率偏低,且需要較大的篩分面積,因此除渣作業重點考慮設置在制漿階段。
選廠制漿階段選用了2臺Ф5.0m×5.0m的軸流式攪拌槽,呈階梯布置,高差為500mm。物料首先經帶式給料機(1200mm)給入一次攪拌槽進行加水攪拌,一次攪拌槽礦漿濃度為50%,然后礦漿經溢流管自流至二次攪拌槽,二次攪拌槽礦漿濃度為45%,經渣漿泵輸送至后續分選流程。
試生產初期,在一次攪拌槽溢流口位置設置了金屬網箅子,篩網的篩孔尺寸為6mm×20mm,但因溢流孔尺寸為Ф450mm,箅子有效除渣面積僅為0.16㎡,篩孔在短時間內即被小石塊及雜物堵死,效果不理想。
方案2
在吸取方案1改造經驗的基礎上,二次改造重點在于擴大除渣篩的有效除渣面積,同時保證除渣設施簡單有效。經現場測量和技術討論,二次除渣改造在一次攪拌槽溢流管位置實施。
由1臺平板除渣篩代替原有的自流管道,除渣篩與2臺攪拌槽采用法蘭連接,篩面尺寸為950mm×1100mm,篩孔為6mm×80mm,篩面傾角為12°,有效除渣面積約1㎡。
一次攪拌礦漿自流至除渣篩,礦漿透過篩面自流至二次攪拌槽,大塊物料隔離在篩面上。根據現場生產情況,每2~3h需操作工進行一次篩面物料清理工作。該除渣篩安裝后,取得了較好的除渣效果,有效解決了后續工藝設備的堵塞問題。但該除渣方案的缺點有以下3點:
(1)平板除渣篩篩面距地面標高約5m,位置偏高,需上下扶梯清理篩面;
(2)2臺攪拌槽頂部過道板距篩面頂部不足1m,影響操作工清理篩面工作,同時不能借助廠房的電動葫蘆或天車搬運廢渣;
(3)有效除渣面積仍相對偏小,清理工作頻率偏高,操作工勞動強度較大。
方案3
經進一步的現場測量和設計改進,實施了三次除渣改造。
三次除渣改造舍棄了2臺攪拌槽之間的狹小空間,將原有的溢流孔用盲板封死,在攪拌槽側面重新開孔(方案1攪拌槽按原溢流孔高度開孔,方案2攪拌槽根據除渣篩傾斜度開孔高度下降了1.8m),礦漿通過自流的形式進入除渣篩,然后流入2號攪拌槽。除渣篩篩面尺寸為2500×4000mm,篩孔為6mm×200mm,篩面傾角為12°,有效除渣面積約10㎡。該除渣篩借助車間原有的梁柱進行安裝固定,篩子周圍設置檢修和清理平臺,清理的廢渣導入廢渣桶后可直接利用天車搬運,每班次(12h)集中清理一次。該方案布置合理,應用效果較好,勞動強度低,有效解決了現場的除渣問題。該方案的不足在于降低了二次攪拌槽的液面高度,但由于礦漿液面仍保持在二次攪拌槽頂部葉輪的上面,因而對二次攪拌效果的影響較小。
通過吸取改造經驗和逐步改進設計方案,最終有效解決了影響選礦廠投產的瓶頸問題,目前選廠生產指標平穩,已基本達到設計處理能力。如需購買選礦設備或設計選礦工藝,歡迎咨詢紅星機器廠家,咨詢熱線:0371-67772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