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由國家發改委、能源局編制的《煤炭深加工示范項目規劃》以及《煤炭深加工產業發展政策》已通過國家發改委主任辦公會,并將發布實施。其中,包括氣化技術、合成技術、大型設備等18項重點示范內容以及內蒙古、新疆等11個省區15個煤炭深加工示范項目。這一消息再次引起了所有裝備制造企業的高度關注。
與傳統的煤化工、石油化工相比,新型煤化工設備更為龐大復雜,制造、焊接、運輸、安裝難度大,精度要求高,“十一五”期間,都是大型裝備企業參與煤化工示范項目的制造。那么,中小裝備企業又是如何想、如何做的呢?為此,近日記者進行了調查采訪。
記者了解到,“十二五”期間,煤化工產業申報投資額超過2萬億元。裝備投資約占煤化工項目總投資的50%,如果這些投資到位50%的話,煤化工裝備的投資就將超過5000億元。
“煤化工市場很大,我們也很想進入,但受制造能力的限制,超過100噸的單臺設備我們就做不了。由于企業知名度小,進入煤化工市場很難拿到訂單,即便參與進來也只能加工小型設備。”山東某高壓容器公司總經理向記者表示。他的心聲也代表了絕大多數中小裝備企業的心聲——面對巨大的煤化工裝備市場,既羨慕、憧憬,又無奈、猶豫。
對此,蘇州海陸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徐元生則認為,煤化工生產越來越大型化、規模化,相應的裝備也需要大型化,裝備制造企業如果僅僅是小打小鬧,發展之路只能是越走越窄。
中科合成油工程有限公司技術顧問唐宏青也認為,現在的大型煤化工項目都是選擇大型裝備制造商,那些沒有參與過大項目的裝備制造企業,先要在小項目上做好工作,積累業績和信譽,取得用戶的信任后,再參與到大項目中去,這也是企業發展必須走的一條路。
那么,這樣巨大的市場,中小裝備企業是否無緣參與?一些中小型裝備企業通過走技術創新和特色之路,用實際行動給出了很好的答案。
張家港市華菱化工機械有限公司是一家擁有24米長熱處理爐,最大起重量200噸,卷板機最大熱卷厚度140毫米的中型裝備制造企業。該公司營銷經理姚明向記者介紹,從2008年起,他們進入了煤化工市場,2009年為通遼金煤化工有限公司煤制乙二醇裝置制造了冷卻器、換熱器;為河南永金化工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煤制乙二醇項目加工制造了加氫反應器進料加熱器等。
“去年10月開始,我們為寧波禾元化學有限公司180萬噸/年甲醇制烯烴裝置、50萬噸/年乙二醇裝置制造了冷卻器、換熱器等共5000多萬元的設備。”姚明高興地說:“我們與科研設計單位緊密合作,破解了加工裝備投入與訂單不同步的營銷難題。”華菱化工機械公司與東華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的華電萬噸級甲醇制芳烴工業試驗項目中輕烴汽化器、甲苯塔再沸器、甲苯過熱器的開發制造,為他們以后贏得市場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005年成立的云南大為化工裝備制造有限公司通過與中國五環化學工程公司合作,在大型煤氣化爐和高溫高壓飛灰過濾器的開發制造中,引進國外先進制造技術并進行二次開發,掌握了大型重化工設備國產化制造關鍵技術。他們在30萬噸/年尿素關鍵設備整體式多層包扎尿素合成塔的開發制造中,與昆明理工大學合作,采用整體多層包扎結構和新的安全檢漏裝置,消除了傳統產品的安全隱患,贏得了用戶信賴。他們在短短的3年之內取得了國內一些化工裝備制造企業歷經幾十年才能取得的業績。
大連金州重型機器有限公司總工程師董樹森認為,中小企業靠價格戰不是發展之路,要進入煤化工領域只有走特色之路,設備不在大,而在精,有自己的特色產品,做核心的專有技術設備,這樣才有競爭力。
蘭州長征機械有限公司是專業生產空冷式換熱器的企業。該公司經營銷售部營銷經理徐鋒向記者介紹,從加工高壓空冷器開始,他們已經在煤化工行業內加工制造了400多臺空冷器,而且在特種材料、高壓空冷方面也形成了自身的特色。
同時,業內專家也提醒中小裝備企業,在進軍煤化工市場時,硬實力與軟實力應當同步提高,比如熱處理、焊接人才等軟實力也是很重要的。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