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聯系越來越密切,國際市場對閥門的需求也越來越大。隨著對產品的需求,產品的創新促進了泵閥產業出現“百家爭鳴”的現象,而在當下的市場經濟中,具有創新型的產品會在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可是,多家冶金等相關企業的關閉也大大影響到了泵閥行業的發展。
“十二五”規劃,中央著重強調重大裝備制造業國產化的戰略,爭取在短期內盡可能重大工程項目和關鍵閥門實現國產化或部分實現國產化,使我國閥門制造業走在世界前列,這為閥門制造業帶來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但是我國泵閥企業發展仍然存在著不少的問題。
據專家調查發現,我國泵閥企業面臨以下問題:
1、成本上升導致盈利空間縮小
當前泵閥企業存在著成本持續上升、社保稅費負擔依然較重,盈利空間縮小等問題。
泵閥企業經營者對當前企業面臨的最主要困難選擇比重最高的三項依次是:“人工成本上升”(80.5%)、“能源、原材料成本上升”(51.2%)和“社保、稅費負擔過重”(50.3%),其中,選擇“社保、稅費負擔過重”的比2011年的同一調查提高了7個百分點。受到成本大幅上升的影響,企業的盈利空間縮小,目前盈利“低于正常”的企業占61.7%,比2011年提高了7個百分點。
在泵閥企業人工成本和物料采購價格的變化方面,調查顯示,與去年同期相比,一季度人工成本“上升”的企業占89.4%,“持平”的占8.4%,“下降”的占2.3%。同時,泵閥企業經營者預計二季度人工成本上升的壓力依然較大,預計二季度人工成本比一季度“上升”的企業占54%,預計“下降”的只占2%。關于物料采購價格,一季度物料采購價格“上升”的企業占58%,“下降”的占11.7%。
2、科研開發力量薄弱,資金投入不足,技術進步緩慢
泵閥行業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就較早地引進了一批國外先進技術,但對消化吸收缺乏足夠的軟硬件投入。據國外經驗,引進技術與消化吸收所需資金的比例約為1:7,而我國對此熟悉較晚,消化吸收步子較慢。市場競爭實際上是技術實力的較量。國外對此極為重視,紛紛加大投入,占領技術制高點。各大聞名公司用于科研開發的資金均占其銷售額的4~5,重點領域達10。目前我國雖然有不少高等院校從事科研工作,不少理論研究、科研成果、專利論文均有相當高的水平,但與生產實際結合的不緊,非凡是轉化成商品的速度慢。
3、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問題較嚴重
目前產能“嚴重過剩”的企業占14.4%,“有些過剩”的占43.8%,“正常”的占32.9%,“有些不足”或“嚴重不足”的僅占8.9%。
4、中小企業資金緊張狀況依然突出
泵閥企業的資金來源,近八成(79.6%)的企業經營者選擇“自有資金(利潤留成)”,排在第一位,其他依次是:“銀行貸款”(60.3%)、“民間借貸”(20.1%)、“上市融資”(0.9%)和“發債”(0.2%)。 其中,小型泵閥企業和非國有泵閥企業選擇“民間借貸”的比重相對較高。
泵閥企業資金的來源主要是利潤留成,但由于一季度企業盈利的下滑,因此目前企業資金緊張狀況依然突出。目前資金“緊張”的企業占49.7%,資金“寬裕”的僅占6%;資金“緊張”的比“寬裕”的多43.7個百分點,這一數據比2011年提高了1.5個百分點。其中,中小泵閥企業的資金緊張狀況相對更加嚴重。
5、原材料及相關技術落后,工藝及工藝裝備水平低,制約了泵閥行業的發展
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鋼鐵、建筑及其上下游產業來說市場急劇萎縮,這對依賴這些產業發展的泵閥行業無疑是一個致命的打擊。雖然,金融危機在一定程度上對我國泵閥行業造成了消極的影響,但也使得泵閥行業內部的弊端也暴露無,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優勝劣汰,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6、企業基礎薄弱
由于我國泵閥行業基礎差,底子薄,科技投入少,開發力量薄弱,不能適應主機行業引進、合資、合作、快速發展的需要,導致泵閥企業國內市場占有率有所下降。泵閥行業對國產基礎件配套的需求,預計我國基礎件行業面臨進一步的調整,以整合優勢資源,淘汰落后企業。在今后的5~10年中,行業將在發展品牌產品及名牌企業、開展技術創新、提高國內外市場競爭能力和加強集約化經營等方面力爭有較大的進展和突破。
綜上所述,我國泵閥行業還存在大量問題。而為了提高我國泵閥行業核心競爭力,搶占國內外市場,我們一定要大力發展新技術,加快泵閥企業的改革,整合優勢資源,淘汰落后企業。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