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功近利和SCI害中國的一例:中國科學投資迄今主要刺激外國經濟
科學對國家經濟的影響有長期和短期兩種。
長期來說,科學需要一定規模、需要質量特別好、需要堅持,終將對國家經濟提供實際、且較為全面的推動。
短期內,科學研究可以通過對儀器、試劑的需求,刺激局部經濟。國際上一些儀器公司規模可以很大,如年銷售三十多億美元、雇員上萬、從pH儀起家的老牌Beckman公司,和年銷售約九億美元的新型儀器試劑公司、雇員上萬的LifeTechnologies;也有很大的試劑公司(如年銷售二十多億美元的SigmaAldrich),這些公司對國家和地方的經濟有切實貢獻。通過儀器試劑立即刺激國家和地方經濟的條件是:國家自己要研發儀器和試劑。
存在的部分問題
過去,中國很窮,沒錢購買進口儀器和試劑,所以被迫研發和生產,而且真有一批工程師和技術人員能夠研發和生產儀器試劑,中國在1990年代以前依賴國產的儀器試劑。
現在,中國雖然經濟發展了,但還不是世界最富有國家,卻出現怪現象:一個并非最富有的國家,不自行努力研發和生產儀器試劑,在購買科學儀器時好似錢多的花不完,大規模、大批量購買國外的儀器試劑,將利潤拱手給美國、德國、日本等國的廠商。
更有甚者,有些單位以大價錢買斷國際上某年度某種儀器,取得短暫的“世界第一”,而其盈利還沒有來得及抵債,購買的儀器就被更新換代。這樣的單位靠忽悠一個又一個中國內地或香港的冤大頭,以大窟窿填小窟窿的方式運行多年。
在我知情的生命科學方面,日本不僅科學上仍遙遙領先中國,而且一直注重儀器、堅持自己研發和生產,所以日本的科學研究對其經濟立即有正反饋。
近十幾年來我國科學界急功近利,各種評價被SCI所主導,為了一時的利益,各單位對之趨之若鶩。
儀器試劑研發和生產,研發者和生產者本身不能貢獻大量SCI。研發儀器過程較慢,不會發很多篇論文,以后如果儀器試劑用的好,很多人要用,這些人有很多文章。用SCI評價研發和生產者很不合適。這些道理很淺顯,所以,凡是要立竿見影的部門和單位、要以科研為政績的單位,都不會強烈支持。
而實際上,成功地研發儀器,可以有很大科學意義,也有一定經濟價值。有些儀器代表的技術進步,不僅刺激經濟,也是關鍵科學進步所必需。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