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革命以來,檢驗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快,現代化的工業客觀要求有現代化的檢驗技術,而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尤其是計算機以及應用軟件的大量開發,使得檢驗技術的種類越來越多,檢驗技術的發展也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檢驗技術的發展可分別從對設備的影響、技術本身的特性以及檢驗的合理性來敘述:
1、從對設備的影響來說,檢驗技術的發展經歷了從有損檢測到無損檢測兩個階段。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說無損檢測技術不會對設備造成任何損害,而是相對有損檢測技術,它對設備造成的不利影響要小得多。有損檢測主要是指一些會帶來較大負面影響的檢測技術。如聽覺檢驗方法中的錘擊試驗,機械檢驗中的硬度試驗,沖擊韌性試驗,疲勞試驗等,在檢驗材料的過程中,都會產生破壞的后果。而近來發展起來的無損檢測技術在檢查設備的技術缺陷中用的越來越多,如超聲波檢驗測厚,聲發射技術檢驗在線設備的缺陷,尤其是動態缺陷,還有剛發展起來不久的風險檢驗技術等等。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可靠,越來越適用,越來越經濟的無損檢測技術將要產生。從而逐步取代原來的有損檢測技術。
2、從檢驗技術本身的特性來說,檢驗技術的發展經歷了從硬性檢驗技術到軟性檢驗技術兩個階段。硬性的檢驗技術主要是指要通過直接與設備接觸才能完成檢驗的檢驗技術,如視覺檢驗,超聲波檢驗,聲發射檢驗等等。而軟性檢驗技術主要是指剛發展起來的風險檢驗技術,它通過將硬性的檢驗技術的結果融入到風險評價中,并通過風險評價的結果反過來確定所應采取的檢驗計劃,從而使采用的硬性檢驗技術最經濟,有效。當然,從以上的定義可以看出,軟性的檢驗技術離不開硬性的檢驗技術,所以也不可能取代硬性檢驗技術,但軟性檢驗技術的發展將帶來較大的經濟效益,也必將是大勢所趨。
3、從檢驗的合理性來說,檢驗技術的發展經歷了事后檢修、預防性檢修、預知性檢修三個階段:
1)事后檢修
這是檢修工作最初開始采用的方式。當時人們對故障的發生規律尚不能認識,在加上檢驗技術發展的限制,只能在事故發生后在對機器進行檢驗,修理。對一些非主要的設備或利用率低的設備可采用此方式
優點:檢驗費用低,對技術要求較低。
缺點:停機的時間長,造成的損失大,尤其是停產損失,影響較顯著。
2)定期檢修(預防性檢修)
通過大量的數理統計工作,得出機器的使用壽命,再根據檢修內容及零部件磨損原理定出檢修類別和相互關系,從而確定一個定時檢修計劃,達到預防為主的目的。防止和減少緊急事故或者故障的發生,是一種有效的預防性檢修方式。
優點:可進行長周期的計劃安排,便于與生產任務相銜接。
缺點:檢驗頻率高,間隔短,設備利用率低,檢驗費用高,造成過剩檢驗(檢驗過度)。
這種過剩制度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使檢修費用在生產成本中所占的比例很大。
3)預知性檢修(風險檢驗)
這是一種比較理想的檢驗方式,及時掌握設備的實際狀態,有針對性、有目的地進行檢驗。
優點:這種按設備實際情況和需要及時檢驗的方法,效率最高,最經濟,可節約大量的檢驗費用,同時也解決了過剩檢驗的問題。尤其是風險檢驗,它是在風險分析的基礎上,優先對重要設備和管線進行檢驗,抓住主要風險,減少檢修成本,避免了“過度檢修”與“檢修不足或無效”。------------http://www.jshhgs.com/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