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在线视频-亚洲综合在线观看视频-亚洲综合视频网-亚洲综合色秘密影院秘密影院-日本三区四区免费高清不卡

當前位置:全球化工設備網 > 資訊 > 成功案例 > 正文

我國海水淡化自主知識產權僅占15%

作者: 2013年07月19日 來源: 瀏覽量:
字號:T | T
我國已經成為全球海水淡化市場增長最快的地區之一,預計到2015年我國海水日淡化能力將提升到150萬~200萬噸,未來5年我國海水淡化投資規模預計達200億元左右,我國海水淡化工程迎來大發展契機,吸引了美國、日本、以

  我國已經成為全球海水淡化市場增長最快的地區之一,預計到2015年我國海水日淡化能力將提升到150萬~200萬噸,未來5年我國海水淡化投資規模預計達200億元左右,我國海水淡化工程迎來大發展契機,吸引了美國、日本、以色列等國家和地區的企業來華尋求商機。日前召開的2011年青島國際海水淡化與水再利用大會上,專家指出,我國海水淡化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還存在差距,面對巨大的市場機遇,亟待加快發展自主海水淡化技術和產業。

  缺少工程總承包能力

  中國工程院院士高從堦指出,我國海水淡化與世界先進水平還有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大規模海水淡化工程技術尚未成熟,缺乏大型海水淡化裝置設計、加工制造、安裝調試及運行維護的工程實踐,關鍵設備制造工藝集成度不高。

  “你們中國沒有一家EPC總承包商。”這是國內一個海水淡化項目招標會上,中東一個國家的代表在會上說的話。北控阿科凌海水淡化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白瑜對此非常震動,“國內缺少EPC總承包能力,缺少有經驗的運作團隊,買的膜、泵、能量回收系統都是世界一流的,但是難以集成一個完整的一流的工藝設計,以致國內沒有一個真正拿出手的項目。”以色列IDE海水淡化技術有限公司北京代表處總經理王雙成表示,國內沒有合格的工程集成商,缺少項目工程經驗,難以做到怎么配置最好、配置什么最好,而海水淡化屬于投資大的項目,形成淡化1噸海水的能力,需要投資8000萬~1億元,優秀的總承包商對項目建設和經濟運營至關重要。

  自主知識產權僅占15% 

  經過“八五”到“十五”科技攻關,特別是“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的支持,我國在海水淡化技術研究、裝備制造、工程建設等方面取得了多項技術成果,建設了一批示范工程,在工程設計和運營管理方面積累了經驗。但總體而言,一些核心技術還不掌握,部分關鍵設備仍不得不依賴進口。據統計,目前我國已有海水淡化工程和裝備的60%以上采用國外技術和產品,能量回收裝備、反滲透膜及組器和高壓泵反滲透海水淡化技術三大關鍵技術裝備,除高壓泵外都依靠進口。

  應用能量回收裝備可以把高壓濃海水中的壓力能量回收再利用,從而大幅降低海水淡化的制水能耗和制水成本。據悉,世界上海水淡化裝置規模領先的以色列阿什克隆海水淡化處理廠,日產淡水33萬噸,采用能量回收系統后能量回收率達到97%,節省電耗40%。王雙成向CCIN記者介紹,目前能量回收裝備被少數幾個發達國家所掌握,國內還處于研發階段,反滲透海水淡化工程所用的能量回收設備全部依靠進口。

  另據杭州水處理中心總工程師譚永文介紹,反滲透膜脫鹽率國內是99.5%,國外達到99.8%;單支膜的摻水量相差10%左右。“性能不如國外的好,國內的膜產品還不敢用。”多位業內人士這樣說。高從堦院士表示,海水淡化的膜國內剛開始做,還要經過市場考驗。

  高從堦指出,國內756項與海水淡化相關的專利,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僅占15%,自主技術和產業發展的形勢十分嚴峻。面對巨大的發展機遇和嚴峻的競爭態勢,國內產業界亟待提升海水淡化成套裝備國產化水平,加快提升關鍵設備制造能力,發展自主海水淡化技術和產業。

  再利用技術水平不足

  在濃鹽水利用方面,有的廠將其排到已有的鹽田中制鹽,但大多數廠還沒有這樣的條件;目前我國年產溴15萬~20萬噸,主要是從萊州灣的地下鹵水生產的,從濃鹽水中提溴在技術和經濟上都是可行的,在這方面國內水平與國際相當;我國鉀鹽資源貧乏,目前國內已自主開發出國際領先的沸石離子篩法海水提取氯化鉀技術,并建成了萬噸級規模的裝置;海水提鎂主要是生產漿狀氫氧化鎂、氯化鎂和硫鎂肥等,國內在高純氫氧化鎂等制備技術上與國外仍有差距。

  海水淡化是帶動性強、技術含量高、發展空間廣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對于加快傳統產業升級和發展方式轉變具有重要作用。據估算,到2015年,我國僅海水淡化裝置的制造產值就將達到近100億元,如果將淡化工程運營、供水管網建設等相關產值一并計算,總產值還將成倍增加。可見,國內海水淡化產業前景光明,但補足差距迎頭趕上同樣困難不小。
 

全球化工設備網(http://www.tupvw34.cn )友情提醒,轉載請務必注明來源:全球化工設備網!違者必究.

標簽:

分享到:
免責聲明:1、本文系本網編輯轉載或者作者自行發布,本網發布文章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給訪問者,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同時本網亦不對文章內容的真實性負責。
2、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作出適當處理!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86-571-8897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