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里奧·莫利納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1943年生于墨西哥,1972年獲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物理化學博士學位。1974年與舍伍德·羅蘭合作發表論文,首次提出氟利昂氣體對臭氧層的破壞。1987年與其他科學家共同促成關于禁止使用氟利昂的蒙特利爾協議。1995年,他和羅蘭因上述成就獲諾貝爾化學獎。1989年起就職于麻省理工學院至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醫學研究院院士和墨西哥科學院院士,多個環境組織的委員會成員。
自本世紀初以來,人類歷史上開始出現許多復雜的城市集聚區。我們的世界充斥著巨型城市,且數量不斷增長,人類社會不得不應對上百萬人賴以生存的環境問題,為他們提供大量的能源、飲用水、食物,以及所有通過多種服務用以提高生活質量的物質資產,還有娛樂和工作空間。
由于其規模,再加上密集的活動,幾十年來,城市發展對環境的影響已經不再是局部的問題。城市的新陳代謝已經逐漸演變為地球的一部分,諸如使用微波爐加熱食物的簡單動作,一旦全世界每年運行十億次,也將會造成全球影響。
作為能量與物質的積聚地,巨型城市需要最佳的技術來提高效率,減少對地球的影響,氣候變化方面特別如此。2010年上海世博會將是一個展望更加清潔、更高效率的美好城市的獨特活動。我相信,世博會將在綠色建筑和綠色社區建設方面運用先進的技術,特別注重保持環境與自然的和諧,并將以此呈現新的城市理念。今天,可持續的建設于個人、于政府都是一項有益的事業,而且使我們更加接近我們夢寐以求且必要的可持續未來。
中國有著地球上速度最快的城市化進程。大量人口正從農村遷往城市,尋求更高的生活水準和更好的生活質量。中國新城市的規模及其能源和物質的消費量大大超過亞洲其他城市,以及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大多數城市。世界以驚嘆的眼光,同時也帶著某種程度的不安,關注著中國的經濟增長、推進新城市模式的決心,及其在大規模發展和應用最新技術方面的巨大創造力。
我們看到了中國城市發展所帶來的巨大商機,見證了新的具有強大購買力的集中市場的產生。而且,這一發展伴隨著國家向世界其他地方開放的進程,建立了商品和服務的積極互通,對加強和加速全球化進程有著積極的意義。
從人類面臨的主要挑戰,即氣候變化這一環境視角而言,實現大規模和加速推進低溫室氣體排放技術的運用是世界的希望,基于此,人們對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充滿期待。數個世紀以來,許多西方和亞洲的城市不加區別地使用自然資源,其所達到的城市生活的舒適,讓世界上上億人口孜孜以求。這種欲求無可指責。今天我們知道,為消除貧困以及實現現代社會公正發展,污染與生態系統惡化的全球現象必須得到遏制和扭轉。這不是一個容易達到的目標,因為我們必須在提高人們生活質量的同時實現這一目標。因此,我們必須找到新的方法管理和發展城市,從而以理智和可持續的方式使用從自然界索取的能源和物質資源,此乃當務之急。這可能嗎?我確信這是可能的;作為全球文明體,我們現已創造了許多預測我們行為后果的工具,現在的挑戰是如何運用這些工具使城市化的消極后果最小化。
毫無疑問,無論是讓城市更美好,創造更好的生活,還是鑄造更美好的世界,上海都是一個獨特的機會。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