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金涌認為,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煤制芳烴技術,以煤替代原油作為制造芳烴的原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被視為我國現代煤化工科技領域的突破,但我國要實現煤制芳烴產業化還有一段路要走
在煤化工技術領域,我國終于攻下了煤制芳烴這個堡壘。
日前,清華大學率先開發成功甲醇制芳烴催化劑和便于大型化生產的流化床甲醇制芳烴連續反應再生技術,并與華電集團共同開發出成套工業技術。
至此,煤制芳烴大型產業鏈與現有的煤制烯烴產業鏈一起,使我國成為世界首個有望以煤為原料生產石油化工產業鏈全部產品的國家。但就目前發展情況而言,煤制芳烴離產業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攻下技術堡壘
我國年消費芳烴超過2000萬噸,原料依賴于石油。隨著原油對外依存度的逐年攀升,芳烴的發展也受到制約。我國的芳烴,尤其是對二甲苯目前國內供應不足,需要大量進口。近十年,我國近五成的芳烴消費量需要進口。
不僅如此,芳烴價格與石油價格緊密相關,長年居高。在我國“多煤、少氣、缺油”的能源現狀下,煤制芳烴技術的研發對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煤制芳烴主要經過三步,即煤炭經潔凈煤氣化后生成合成氣,合成氣轉化為甲醇,甲醇進一步轉變為芳烴。前兩步已經有了成熟的工業化技術,但甲醇制芳烴的工業化技術遲遲未被攻克,直至華電集團和清華大學10多年的合作有了成果。
煤制芳烴技術的研發和工業試驗成功,將推進煤炭的清潔高效利用,減少芳烴對石油原料的依賴,標志著煤代原油做原料大批量生產芳烴成為現實。
亟待產業化
由于流化床反應器放大和催化劑穩定性這兩個關鍵問題已經得到有效解決,裝置放大到百萬噸級有了技術保障。華電集團下一步將加快推進百萬噸級甲醇制芳烴工業示范裝置建設,打造從煤—甲醇—芳烴—聚酯的煤基芳烴及下游衍生物產業鏈,構建“煤、電、化”一體化資源綜合利用的產業集群。
屆時,華電集團將形成年產1000萬噸煤炭、300萬噸煤制甲醇、100萬噸甲醇制芳烴和120萬噸精對苯二甲酸的產能。
為了加快實現技術產業化,清華大學與華電集團將采取“以企業為科技創新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的方式共同開發成套工業技術。
清華大學副校長康克軍表示,將充分發揮地方政府和科研機構的能動作用,盡快推動項目規?;⒐I化生產,推進低層次能源開發向高端化資源經濟轉變,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除了清華大學外,中國科學院山西煤化工研究所與賽鼎工程有限公司正在合作研究固定床甲醇制芳烴技術;河南煤化集團與北京化工大學也在合作開展甲醇制芳烴技術研發。
中國石化20萬噸/年甲苯甲醇甲基化示范項目于2012年12月開車成功。該項目以甲苯和甲醇為原料生產二甲苯,可以大幅提升甲醇制芳烴的收率。
雖然拿下了技術堡壘,但煤制芳烴要想實現產業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金涌認為,技術研發成功只是第一步,要想實現產業化還有很多工作。這是一個系統工程,不能急于求成,估計要三五年的時間才能實現產業化。(呂榮潔)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