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26日,江蘇油井在試采一廠曹11-3井成功應用了井下成像技術,地下深達2000多米井筒內的場景,首次以清晰的照片毫無遺漏地真實呈現在油田地面技術人員的眼前。
5月26日,江蘇油井在試采一廠曹11-3井成功應用了井下成像技術,地下深達2000多米井筒內的場景,首次以清晰的照片毫無遺漏地真實呈現在油田地面技術人員的眼前。
以往技術人員對一口“問題”井的診斷都是通過油井生產動態(tài)資料、測試數據等,結合積累的工作經驗,間接性地對井筒內存在的問題開展分析和判斷,判斷結果可能會產生偏差。
為提升對井筒內狀況的認知水平,油田技術人員在曹11-3使用了“鷹眼”井下成像技術。
“這項技術是目前國內外最先進的井下成像系統,它就像給人做胃鏡一樣,儀器能夠深入到油氣井的井筒內進行拍照。”現場技術人員形象地解釋著這套裝備的使用原理。
在實施這項技術前,技術人員首先對井筒實施“清腸”式的熱洗,洗凈井筒內的原油和污物,確保井筒毫無保留地在儀器前露出自己的“真面容”。
根據井筒的深度和井徑大小,現場技術人員將多節(jié)銀色的管柱進行組合。安裝在管柱最頂端的是曝光燈和攝像頭,管柱尾端拖著一根長長的電纜。在測試車絞車的帶動下,攝像儀器被緩緩下放入到井筒內。
“這套井下成像系統,每秒能拍攝1張照片,可以連續(xù)拍攝。”負責操作的人員邊操作邊指著電腦上的照片介紹道,“拍出的照片通過電纜傳送到地面接收器上,再經過電腦處理就是現在大家看到井筒內的實時狀況。”
此時,負責這口井作業(yè)施工方案編制的技術人員,圍著電腦邊仔細地觀看著黑白照片顯示出的井筒內的狀況,從管壁磨損情況到連接的接箍、從管壁變形到結垢腐蝕,大家通過照片仔細查看了每一寸井筒狀況,生怕漏掉一處可疑之處。技術人員還對照片上出現的一些可疑處,標注深度和可能存在問題,便于在完成整個井下拍攝后,開展更深入地分析和研究。
“這項技術不僅讓我們清晰、連續(xù)和實時地看到了井下圖像,真實地掌握目前的這口井井下狀況,為制訂下步工藝措施,提供了更加科學的依據。這也將進一步提升技術人員對井筒內狀況的判斷能力和水平,使相關的作業(yè)措施方案的編制更具有針對性。”一廠注采工藝所工作人員趙紹偉如是說。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