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3”項目“我國汞污染特征、環境過程及減排技術原理”日前在貴陽啟動。項目將瞄準《水俁公約》履約需求,重點解決我國大氣汞源匯及遷移規律、汞的環境過程與效應、典型行業煙氣汞控制與減排技術原理等關鍵科學問題。
該項目由中科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牽頭,聯合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西南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單位共同承擔。項目首席科學家為中科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副所長馮新斌。該項目研究經費為3800萬元。
馮新斌表示,該項目擬解決三個關鍵科學問題:中國大氣汞的匯源及遷移規律、汞的生態環境過程與效應、典型行業煙氣控制與減排技術原理。他希望通過這一項目,全面認識中國汞污染源排放特征,建立中國汞排放清單及同位數據庫,發展中國區域大氣汞遷移轉化模型。同時,深刻揭示中國典型生態系統中汞環境過程和效應,系統闡明燃煤和有色金屬冶煉過程中汞形態調控機制和減排原理。“這將為我國汞減排和履行國際公約、確保國家環境安全提供理論、方法和途徑,提高我國汞研究的整體水平。”馮新斌說。
汞是毒性最強的重金屬污染物之一。中國雖為全球最大的汞生產國、使用國和排放國,但對汞的研究基礎十分薄弱,汞的排放來源、排放總量、污染特征以及大尺度遷移規律等情況一直沒有摸清,關于汞污染控制與減排技術的研發也嚴重滯后。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