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大氣污染防治力度的不斷增強,加強監測數據質量管理,客觀反映空氣質量狀況的要求不斷提高。根據“大氣污染防治國十條”以及環保部發布實施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到2015年,地級及以上城市將全部建成細顆粒物監測點和國家直管的監測點,同時,逐步開始布局建設縣級站、農村站。
隨著大氣污染防治力度的不斷增強,加強監測數據質量管理,客觀反映空氣質量狀況的要求不斷提高。根據“大氣污染防治國十條”以及環保部發布實施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到2015年,地級及以上城市將全部建成細顆粒物監測點和國家直管的監測點,同時,逐步開始布局建設縣級站、農村站。這些監測站點將按照空氣質量監測“新標準”要求,分批增配PM2.5、O3、CO等監測設備,大氣監測儀器行業將迎來采購潮。
中投顧問產業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扈志亮表示,目前國內空氣監測行業尚處于起步階段,呈現出技術受制于人、市場競爭混亂的局面,行業發展亟待有效規范。國家應從科研、金融、政府采購等方面加強對本土龍頭企業的扶持,刺激企業開展技術創新,參與國際競爭。
目前一臺國產或進口PM2.5儀器售價在15萬至40萬元人民幣不等,新建大氣監測站點,配齊全套儀器,最低則需要人民幣130萬元左右。而“十二五”期間,國內要新增1500多個PM2.5監測點位,如每個新增站點均配齊全套空氣監測儀器,以此推算,前期投入將超過20億元,其中PM2.5儀器銷售市場規模將達到3億至8億元。一般來說年運行費用為儀器采購價格的15%左右。以此推算,我國“十二五”規劃新增1500個監測站點,每年的運營和維護費用將超過2億元。
在國產品牌起步較晚,技術不夠成熟的情況下,國外產品采購仍是市場主流。因國外環保產品開發及推廣時間早,且國外公司綜合規模大,在國際上排名靠前,故在國內環保市場的認知度較國內環保產品品牌要高。部分經濟發達地區在各地自行組織的招標采購項目中,仍然以價格高昂的進口設備為主。而國內大多數企業都停留在技術模仿方面,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目前國內的PM2.5監測儀器在市場份額、穩定性、產品先進性上劣勢明顯,只在造價上有一定優勢。
我國空氣監測儀表儀器行業技術尚不夠成熟,因其缺乏技術資金,研發能力低、低水平重復多,儀器種類、質量、性能很難與國外企業抗衡,行業發展面臨多重障礙。對企業而言,若想在環保產業中分得一杯羹,不可避免要面臨國際市場競爭壓力、國際技術標準認證等問題。一方面民族企業需要提升自主創新意識,加大自主開發力度,另一方面需要國內企業通過引進、消化和吸收國外先進技術、管理經驗,或利用資本市場實現對掌握核心技術國外企業的并購,從而快速提升企業的技術研發能力、提高行業整體技術水平,并發揮本土優勢,客觀分析國內環境治理的難點,開發適應國情的產品。
與此同時,一些企業還期待國家加強對龍頭企業科技創新方面的扶持,鼓勵企業參與國際競爭,進行技術創新。
首先,制定國家重大環保技術科研項目指南時,應積極吸納龍頭企業參與,充分調研龍頭企業在關鍵技術研究、關鍵成果轉化方面的各類需求并予以指導、協調資源,在實現產業化后要從國家政策層面促進新技術、新成果的推廣。
其次,創新金融政策,建立龍頭企業技術創新擔保基金。因重大技術研發周期較長、占用資金龐大,而且世界科技進步日新月異、市場需求千變萬化,企業投入巨額研發資金很可能面臨產品和技術沒有銷路和市場的情況,這種研發風險的增加,導致企業不敢過分投入,制約了企業和行業的技術創新。為此,以擔保基金的形式減輕企業承擔的風險,將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企業的技術創新。
最后,政府財政資金采購,應向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內產品傾斜,這也是國際慣例。另外,進一步培育創新土壤,加大對企業科技創新項目的資助扶持力度,創造更多的機會讓龍頭企業參與國家立法層面、國家或行業標準的制定,同時全面推行研發費用退稅等,多措并舉,鼓勵企業進行技術創新。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