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海洋六號一聲汽笛長鳴,4月22日下午13時穩穩停靠在廣州海洋地質碼頭。我國自主研制的首臺4500米級深海遙控無人潛水器作業系統“海馬號”,搭乘海洋六號科考船在南海中央盆地完成了海上試驗,并于4月18日通過了由863海洋技術領域辦公室委派的海試現場專家組進行的海上驗收。
隨著海洋六號一聲汽笛長鳴,4月22日下午13時穩穩停靠在廣州海洋地質碼頭。我國自主研制的首臺4500米級深海遙控無人潛水器作業系統“海馬號”,搭乘海洋六號科考船在南海中央盆地完成了海上試驗,并于4月18日通過了由863海洋技術領域辦公室委派的海試現場專家組進行的海上驗收。
“海馬號”在4500米的海底作業。 本報記者 左朝勝攝
“海馬號”成功出水。 本報記者 左朝勝攝
“海馬號”的研制是科技部863計劃支持的重點項目,是我國迄今為止自主研發的下潛深度最大、國產化率最高的無人遙控潛水器系統,并實現了關鍵核心技術國產化。經過近6年的研發攻關,突破了本體結構、浮力材料、液壓動力和推進、作業機械手和工具、觀通導航、控制軟硬件、升沉補償裝置等關鍵技術,先后完成了總裝聯調、水池試驗和海上摸底試驗等工作,并針對試驗中暴露出的問題和故障進行了技術改進。
搭乘海洋六號的“海馬號”,經過2014年2月20日—4月22日三個階段的南海海試,共完成17次下潛,3次到達南海中央海盆底部進行作業試驗,最大下潛深度4502米。完成水下布纜、沉積物取樣、熱流探針試驗、OBS(海底地震儀)海底布放、海底自拍攝、標志物布放等多項任務,成功實現與水下升降裝置(Lander)聯合作業,通過了定向、定高、定深航行等91項技術指標的現場考核。此次海試的成功標志著我國掌握了大深度無人遙控潛水器的關鍵技術,并在關鍵技術國產化方面取得實質性進展,是我國深海高技術領域繼“蛟龍號”之后又一標志性成果。
為強化技術研發與應用需求的緊密結合,國土資源部作為該項目的主持部門,其下屬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作為業主單位牽頭,聯合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青島海洋化工研究院、同濟大學和哈爾濱工程大學等國內優勢單位共同協作完成研制與海試。“海馬號”研制與海試成功不僅為我國深海資源探查與開發、深海科學研究提供了高技術探查手段,同時培養了一支能夠躋身世界深潛技術先進行列的深海技術裝備研發團隊,實踐了從系統研發到海試多部門協作創新、聯合攻關、政產學研用相結合的科技研發創新模式。
下一步,科技部將會同國土資源部針對深海特殊環境探查作業、深海前沿領域科學研究的需求,加快推動4500米深海作業系統的示范應用和成果轉化,共同制定“海馬號”的運行管理模式,更好地發揮高技術成果的輻射引領作用,帶動相關配套產業發展,服務于我國深海資源開發和深海科學研究,推進我國海洋科技事業發展。
本次海試,本報特派記者隨船開展了全程采訪。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