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我國輪胎產業不斷壯大,產品出口量增長迅速。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底,國產輪胎的銷售量幾乎占據全球輪胎市場的半壁江山。然而與此同時,國內輪胎企業由于在核心技術方面與國外企業存在一定差距,加之缺乏相應的專利預警,國外競爭對手正試圖通過“專利大棒”遏制我國輪胎企業的海外擴張。
4年前發生的中美“輪胎特保案”給國內輪胎企業帶來的陣痛至今令人記憶猶新,正當國內企業加速轉型升級,逐漸從陰影中走出時,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的一紙判令再次令我國輪胎企業遭受重創。2013年,日本東洋橡膠株式會社以美國進口及在美國市場銷售的輪胎產品侵犯其專利權為由,向ITC提出“337調查”請求,該調查共涉及20多家企業,其中有7家中國企業。經過近半年的調查,近日,ITC向山東濰坊順福昌橡塑有限公司、山東玲瓏輪胎股份有限公司等6家中國企業發出了禁售法令和賠償決定。這意味著6家中國企業不僅將原有市場份額拱手相讓,還將面臨一筆高額的經濟賠償。
近年來,我國輪胎產業不斷壯大,產品出口量增長迅速。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底,國產輪胎的銷售量幾乎占據全球輪胎市場的半壁江山。然而與此同時,國內輪胎企業由于在核心技術方面與國外企業存在一定差距,加之缺乏相應的專利預警,國外競爭對手正試圖通過“專利大棒”遏制我國輪胎企業的海外擴張。
對此,有關專家表示,我國輪胎企業應不斷加強技術研發力度,加快輪胎產品結構調整,充分重視專利保護,不斷提高應對專利糾紛的能力和國際競爭力。
銷量占據半壁江山 技術水平尚存差距
近年來,我國汽車工業的迅猛發展帶動了輪胎產業的快速崛起,輪胎產銷量呈現快速增長態勢。中商情報網最新發布的《2014年至2018年中國輪胎行業調查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顯示:截至2013年底,我國規模以上輪胎制造企業為565家,全年實現銷售收入5118.44億元,約為839.51億美元,而當年全球輪胎市場規模大約1800億美元,國內輪胎銷量已占世界輪胎總銷量的45%。
“從綜合競爭力來看,搶食國內市場的輪胎生產企業已形成了三個梯隊。第一梯隊是以普利司通、米其林、固特異等為代表的跨國巨頭,他們牢牢占據高端轎車、輕卡車子午胎市場;第二梯隊是杭州中策、玲瓏橡膠、風神股份、雙錢股份等本土知名輪胎企業,產品定位于中端轎車、輕卡車子午胎等;第三梯隊為國內大量的中小輪胎生產企業,其技術水平較低,憑借低廉的成本占據了部分低端輪胎市場。”中商情報網產業研究院行業研究員馬思明在接受中國知識產權報記者采訪時介紹說,目前,跨國大型輪胎企業憑借資金、技術等優勢,牢牢占據高端產品市場,如在轎車輪胎市場,外資企業占有70%的市場份額,國產輪胎主要集中在替換胎市場,幾乎沒有進入原配胎市場。
通過加快輪胎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創新進度,我國輪胎生產技術不斷走向成熟。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國中小輪胎企業眾多,產業集群度不高,很多企業面臨市場挑戰時,沒有足夠的能力參與競爭,導致整個行業的發展受到限制。
馬思明告訴記者,目前國內輪胎企業在技術上仍和國外頂尖公司存在較大差距,米其林等國外公司已紛紛開發出新技術,且無論是在輪胎工藝方法,還是在輪胎設計理論等方面都加強了創新,已將輪胎結構設計從經驗、半經驗階段推向了數學化、理論化階段。我國雖然也開展了這方面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基礎軟件的核心技術仍掌握在國外企業手中,在預測技術通過試驗驗證方面也有所欠缺。
外觀設計專利居多 保護意識有待提高
從“輪胎特保案”到此次遭遇的“337調查”,中國輪胎生產企業似乎一直很被動,除了不熟悉國際規則、缺乏專利侵權糾紛的應訴經驗等原因外,核心技術缺乏、研發創新能力不足也是國內輪胎企業無法“挺直腰桿說話”的根本原因所在。
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專利審查協作北京中心機械部審查員李紅梅及其團隊曾對輪胎領域國內外企業中國專利申請狀況做過研究,她們通過專利文獻檢索發現,截至2014年3月,在華專利申請量最多的申請人分別為米其林、住友橡膠、普利司通3家外國公司,他們在華的專利申請總量達到5305件,且70%為發明專利申請,其中絕大多數是通過《專利合作條約》(PCT)途徑提交的。
相比之下,國內輪胎企業的專利申請總量較少,專利申請量排在前6位的企業分別是廈門正新、山東玲瓏、三角輪胎、風神輪胎、杭州中策以及上海橡膠輪胎,這6家企業的專利申請總量為1597件,其中77%是外觀設計專利申請,且尚未提交PCT國際專利申請。
“從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來看,我國輪胎企業的技術水平與國外主要輪胎企業存在一定的差距。”谷佳運是該研究團隊中的成員,她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指出,國外三大輪胎企業在華發明專利申請均涵蓋了產品和方法,即對新產品及其生產方法均進行了專利布局,這說明國外主要輪胎生產企業的專利保護意識非常強,注重專利鏈和專利網的構建,而國內輪胎企業往往僅對產品構思申請專利。
苦練內功尋求突破 加強預警進軍海外
隨著輪胎產品國際化競爭的加劇,一些發達國家紛紛利用知識產權規則遏制我國企業參與國際競爭。事實也證明,知識產權已成為打擊競爭對手、搶占市場優勢的主要手段之一,我國輪胎企業只有加強知識產權的運用和保護,才能突破國外競爭對手的封鎖。
在中投顧問高級研究員李宇恒看來,國內企業更需苦練內功,不斷提高自身實力,增強應對挑戰的底氣和勇氣。“國內企業參與國際競爭,不僅要了解國外相關法律法規,還應熟悉行業內的知識產權保護,并在技術上尋找突破口,規避原有相似設計,追求差異化創新,以防落入競爭對手布下的‘專利陷阱’。”李宇恒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國內輪胎企業應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進步為動力,以品種、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加快輪胎產品結構調整,強化科技開發與創新,提高生產技術和管理技術水平;提高行業集約化程度,實現經濟規模,增強企業競爭力。
馬思明也表達了相同的觀點,他認為,國內外輪胎行業的競爭,終究是技術水平的較量,國內輪胎企業要想趕超國外先進水平,獲得穩定的全球市場份額,必須堅持技術創新,改進輪胎的設計、制造工藝與裝備,不斷加強產學研結合,研發出更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產品,以促進輪胎技術的進步以及產品的升級換代。此外,輪胎企業要及時掌握最新的市場信息和技術動態,通過全球化研究、本土化設計,使輪胎產品更適合市場需求,更具有國際競爭力。
在應訴“337調查”方面有著豐富經驗的美國美科律師所合伙人、律師梅雷則認為,“337調查”中國企業的敗訴率遠高于世界平均值,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企業的知識產權意識淡薄、應對國際專利糾紛經驗不足、缺乏專業化的團隊管理。
梅雷建議,中國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應做好專利預警分析,避免落入他人的專利圈套。若遭遇專利訴訟,應分析對方的起訴目的,結合自身情況制定詳細策略,以便作出有效應對。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