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煤能源公告稱,該公司董事會審議通過了總投資額177.5億人民幣投資建設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烏審旗圖克工業項目區的大型煤化工項目,該項目規劃年產凈化合成氣約61億立方米,年產100萬噸合成氨,年產175萬噸尿素,以及配套建設相關自備熱電、輸氣等工程。
業內人士認為,隨著多個大型煤化工項目陸續上馬,以及四條特高壓外送通道建設獲批,將大大有利于內蒙古煤炭就地轉化率的提升。
近日,中煤能源公告稱,該公司董事會審議通過了總投資額177.5億人民幣投資建設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烏審旗圖克工業項目區的大型煤化工項目,該項目規劃年產凈化合成氣約61億立方米,年產100萬噸合成氨,年產175萬噸尿素,以及配套建設相關自備熱電、輸氣等工程。
上述公告顯示,中煤能源在鄂爾多斯圖克的一期175萬噸尿素化肥項目,已于今年2月開始試生產。
內蒙古煤炭交易中心的研究人士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多個大型煤化工項目的陸續上馬,以及四條特高壓外送通道建設的獲批,將大大有利于內蒙古煤炭就地轉化率的提升。
蒙煤就地轉化率將達50%
新型煤化工將現爆發式增長
內蒙古自治區發改委主任梁鐵城曾向媒體表示,“十二五”期間,內蒙古全部完成了國家煤化工示范項目建設,并已順利投產、通過國家驗收。預計2017年,內蒙古煤炭就地轉化率將達50%。
北京某投行界人士黃先生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稱,當前煤炭價格不斷走低,對于下游的新型煤化工產業來講,反而迎來難得地發展機遇期;而且,內蒙、寧夏、新疆等運輸距離比較遠的煤炭產地的煤未來加快從“燃料”到“原料”的轉化,就地轉化成更加清潔、更加便于運輸的能源,也是傳統煤炭行業轉型的必然方向。
中金公司研報稱,目前國內新型煤化工企業代表產品是烯烴、乙二醇和天然氣。烯烴和乙二醇按照石油基產品定價,原油價格高企下,成本端支撐力度明顯,價格持續高位運行。天然氣隨市場化定價深入,價格中長期看漲。
國海證券也認為,新型煤化工產品不但存在供需缺口,而且大部分具備成本競爭優勢,更符合經濟發展的需求,市場空間廣闊。
黃先生介紹,內蒙古新型煤化工項目正在迎來“爆發式增長”的重要歷史時機,他們的團隊也在積極考察內蒙古鄂爾多斯的幾個煤炭轉型項目,本月末將到鄂爾多斯考察,希望能抓住這次發展機遇參與進來,“分一杯羹”。
內蒙古煤炭交易中心總經理師秋明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稱,內蒙古發改委承諾到2017年煤炭就地轉化率要達到50%,煤炭運輸不再僅僅通過汽運、列運等傳統方式向各地輸送能源,而是有一半轉化為更清潔的能源,實現“煤從空中走”(當地火電廠發電,內蒙古四條特高壓線路獲批)和“煤從地下走”(借助新型煤化工項目,將煤轉化成油或氣等清潔能源通過管網系統運輸),這些行業將迎來爆發式增長。
四條特高壓線路將獲批
有望突破長期窩電困局
公開資料顯示,內蒙古鄂爾多斯素有煤海之稱,已探明煤炭儲量為12億噸,約占全國儲量的1/6,這里的煤,煤質好,埋藏淺,便于大規模機械化開采。
近日,記者在鄂爾多斯準格爾旗的多個煤礦實地調查發現,這里大部分是露天煤礦,撥開土方,就直接挖煤,開采成本非常低;而且這里的煤燃點很低,暴露在空氣中就會自燃,冒出縷縷青煙,甚至需要一邊挖煤,一邊滅火。
當地煤礦的王先生向記者介紹,這種煤不適宜長期堆放和遠距離運輸,自燃、掉卡都會產生非常嚴重的風險和損耗,就地、就近轉化成其他能源來運輸才更經濟、更環保。
上述內蒙古煤炭交易中心的研究人士向記者介紹,內蒙古煤炭未來的趨勢就是“煤電一體化”,鄂爾多斯有幾十家電廠,很多電廠就建在坑口,挖出來煤直接就可以通過傳送帶送到電廠高爐的爐口。
但一直以來,由于電力外送通道不暢,內蒙古存在著嚴重的“窩電”現象。煤炭專家李朝林接受《證券日報》采訪時稱,由于發電上網指標有限,大多數電廠都存在開工率不足的現象,特別是南方水電高峰即將來臨,到時更無法滿負荷運轉,甚至連50%都達不到。
另有業內人士稱,由于內蒙古富余電力無法外送,已造成超三成火電閑置,風電棄風率甚至高達35%-40%。
上述內蒙古“窩電”的狀況似乎正在迎來轉機。梁鐵城介紹,國家發改委已討論通過內蒙古四條特高壓外送通道的建設,分別是:錫盟——山東、錫盟——江蘇、蒙西——山東、蒙西——天津,這四條特高壓外送能力為3100萬千瓦,配套電力裝機4200萬千瓦,其中包括600萬千瓦的風電裝機,總投資約在2673億人民幣。
梁鐵城表示,四條特高壓同時啟動,這一規模可以說是全國最大。
煤制天然氣經濟性凸顯
新疆、內蒙古獲益最大
公開資料顯示,2013年國家發放了13個煤制天然氣項目的“路條”,預計2015年-2016年集中投產,屆時國內煤制天然氣產能將出現爆發性增長。
山西某煤炭上市公司內部人士向記者介紹,我國的天然氣存在很大的缺口,居民生產生活需要的天然氣會越來越多,現在山西太原的公交車、出租車都開始改用天然氣作為燃料;南方很多陶瓷生產企業對高爐溫度要求非常高、非常恒定,也大多轉向以天然氣為燃料。
另有太原的煤炭煤炭業內人士認為,目前煤制天然氣在技術層面已經非常成熟,在當前煤炭價格不斷走低和治理霧霾的大背景下,煤制天然氣的經濟效益、環保效益正在日益凸顯。
安迅思調研數據顯示,目前煤制天然氣的生產成本多集中于1.6元/立方米-1.8元/立方米之間,與傳統天然氣價格相比,優勢明顯。以內蒙古為例,2013年增量氣最高門站價為2.48元/立方米,與煤制天然氣的生產成本差距為0.68元/立方米-0.88元/立方米。
記者在呼和浩特市某汽車裝飾汽配批發市場看到,很多商鋪除了普通的汽車內飾配件,還擺放有一個液化氣瓶。一家店鋪老板告訴記者,現在私家車也可以加一個液化氣瓶改成油氣兩種動力的車,與汽油動力相比,使用天然氣既經濟又環保,同樣的里程使用天然氣的費用大約只相當于汽油的40%,呼和浩特現在改裝動力的私家車已經非常多,加氣也已經非常便利。
記者注意到,就在這家汽配城入口附近,就有一家LNG加氣站。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