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氟化工產品結構性矛盾突出,低端過剩,高端短缺。為此,國內一些重點氟化工企業,將產業鏈向下游延伸,開發具有更高技術含量和附加值的氟精細化學品,如中化藍天開發的三氟系列產品,巨化集團公司開發的聚四氟系列產品等。
作為代表性的精細氟化工產品,三氟乙酸在2012年~2013年上半年,市場一度供不應求,價格一路上漲,為企業創造了良好的效益。然而好景不長,由于國內大量同類裝置相繼上馬,加上國際市場的需求發生變化,2013年下半年開始市場發生轉折,三氟乙酸價格漸次跌向低谷。專家認為,要遏制氟化工過剩之風向下游蔓延,在充分發揮市場資源配置作用的同時,政府的宏觀調控和引導也必不可少。
供求關系發生逆轉
三氟產品主要為三氟乙酸及三氟乙酸乙酯,應用于合成含氟的醫藥、農藥和染料等領域。當前生產主要集中在歐洲、北美、印度和中國。據統計,全球三氟乙酸/三氟乙酸乙酯產能約為21780噸,其中我國現有產能為11800噸,集中在浙江、山東、江蘇、江西等地,裝置規模在年產600噸以上的有7家。另有裝置在建的企業5家,潛在產能3280噸。
而從需求來看,國產三氟乙酸主要用于生產溴蟲腈、氟噻草胺等農藥中間體,玻璃鍍膜船用漆等新用途也有一定需求量。溴蟲腈的市場需求近年來一直呈上升趨勢,但增幅趨于平緩。2014年國內溴蟲腈廠家對三氟乙酸的市場需求量預計在1000噸左右,國外主要生產廠家巴斯夫該用途的需求量預計在800噸左右。由美國拜耳公司開發的酰胺類除草劑氟噻草胺,市場呈上升趨勢,其三氟乙酸需求量預計1000噸/年左右。另外三氟乙酸用于生產三氟乙酸乙酯作為賴諾普利、依非韋倫等醫藥中間體的原料,年需求量預計在1000~1200噸。
綜合來看,目前三氟乙酸/三氟乙酸乙酯市場總容量預計在4000噸上下,相比于已有的產能,供過于求現象已經凸顯。在三氟乙酸新的應用尚未發現之前,國內外市場對三氟乙酸的需求未見明顯增長的跡象。由此帶來了一個不可避免的后果就是,企業之間為了爭奪市場,不惜采取“殺敵三千、自損八百”的低價競爭策略,引起了一輪市場混戰。目前三氟乙酸產品的價格已經跌到谷底,行業陷入低迷。
盲目跟風向下蔓延
“國內氟化工行業的投資似乎總是脫離不了一個死循環:一家企業開發出好產品——其他企業一哄而上——產能大量過?!騼r格戰——行業全面虧損。基礎氟化工已經被重復建設給害死了,現在下游產品還是在走這條老路,長此以往,一個新興行業又會很快死掉。”中化藍天集團的一位負責人表示。
浙江省氟化學工業行業協會秘書長王大枋也對氟化工行業的現狀非常擔憂:“基礎氟化工過剩已是既成現實,向下游延伸對于消化原料產品是有利的,但是同樣需要有一個度的把握。氟化工這個行業本身是一個很有希望的行業,但是不能盲目地去發展,要考慮市場的容量,還要考慮環境的容量。現在的情況是,聽說氟化工好大家都爭著上,光提出要建立中國氟都的就有六七個,然而實際市場對氟產品的需求并沒有那么高。一些開發區光顧著引進項目,卻不去研究項目的可行性?!?/P>
據悉,三氟乙酸行業后進入者大多為民營企業,他們僅僅看到產品的短暫繁榮,便紛紛投資建設。這種在不了解市場供求的情況下作出的盲目投資決策,最終讓自己多年艱苦創業積攢下來的資本打了“水漂”。
政府調控至關重要
王大枋指出,盲目跟風投資不僅給企業造成很大的風險,造成資源浪費,對于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也極具破壞性。造成跟風投資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政府管理部門對于行業發展的規劃和調控功能缺位;二是我國法律對于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仍然太弱。消化產能過剩、促進產品結構調整不能完全依靠市場這只無形之手,政府的有形之手同樣不可或缺。浙江省在發展氟化工行業方面的一些經驗應該值得其他省份借鑒。
王大枋介紹,浙江衢州是全國最大的氟化工研發與生產基地,并被科技部確定為“國家氟硅新材料產業基地”。近年來,為避免低端重復建設,當地政府除了通過施加環保壓力、加強安全生產監督檢查等行政手段,迫使氟化工企業主動淘汰落后產能外,在引進新的氟化工項目時,總是要事先組織一批專家學者對該項目進行調研和咨詢,權衡利弊,慎重決策項目是否落地。
正因為如此,目前浙江省的氟化工行業相較于其他省份而言,產品結構更加合理,產能利用率也更高。2013年,在國內氟化工產能總體開工不足六成的情況下,巨化集團、中化藍天集團仍然保持了滿負荷運行的狀態。從浙江的做法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消除產能過剩,促進產業調整,除了企業要理性投資,政府部門的宏觀把控和正確引導非常關鍵。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