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推動牛仔布染料(靛藍)中間體苯胺基乙腈生產的重大變革,到研發出亞氨基二乙腈,再到成功攻克批量生產飼料級DL-蛋氨酸關鍵技術……記者近日從重慶紫光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紫光化工)獲悉,該公司成立13年來,多次突破國際技術壟斷,不僅扛起了民族精細化工大旗,還贏得豐厚市場回報,保持了年均銷售收入44%、年均利稅28%、年均資產65%的高速增長。
2000年底,一個停產車間、1000萬元資金、一項中試技術,湊成了紫光化工創業之初的“全部家底”。“那時候條件有限,我們還在一個戲臺子上辦過公。”紫光化工董事長羅玉成回憶道,雖然家底很薄,但紫光化工當時就有清晰的戰略定位——專注精細化工領域,做填補國內空白、替代國外進口的高附加值產品。
紫光化工的戰略定位是基于我國化工領域的大背景確定的——基礎化工產能相對過剩,但精細化工由于技術門檻高、投資量大,很多產品都被國外巨頭壟斷。與國內同行追求規模效益、偏重生產附加值較低的產品不同,紫光化工一開始就選擇了一條差異化道路。
2001年,紫光化工通過技術創新,推動了牛仔布染料(靛藍)的中間體——苯胺基乙腈生產的重大變革,為靛藍生產企業減少廢水排放量90%以上,讓長期壟斷這一市場的國外企業紛紛關了門,紫光化工的該款產品市場占有額連續10多年突破全球市場的65%。
過去世界草甘膦(除草劑)主流生產工藝是亞氨基二乙酸法(簡稱IDA法),發達國家對我國設立技術壁壘,封鎖、限制我國引進該技術。2005年紫光化工研發出亞氨基二乙腈(草甘膦的中間體)后,國內IDA法制草甘膦產業迅速崛起,民族草甘膦產品由不到全球市場份額的10%飆升到60%以上。
飼料級DL-蛋氨酸是用于飼料添加的“動物營養劑”,目前全球每年的總產量為100萬噸。由于世界跨國公司幾十年來的技術封鎖和市場壟斷,過去每年我國消耗的20萬噸產品全部依賴進口。2009年1月,紫光化工與天津渤天化工有限公司合作,對這項技術進行消化、吸收、再創新,終于在關鍵技術方面取得了突破,形成年產6萬噸能力,不僅每年可為下游企業節約成本近20億元,還使我國成為繼德、美、法、日后,全球第5個能夠批量生產飼料級DL-蛋氨酸的國家。
紫光化工在精細化工領域多次突破壟斷,創造一個又一個奇跡,不僅讓跨國化工巨頭掉下天價“神壇”,還一舉掌握了多個細分產品領域的全球話語權。羅玉成認為,除了清晰的戰略定位,紫光的成功還有三個方面因素:以市場為導向的技術創新、靈活高效的決策機制和長效的激勵約束機制。
多年來,紫光化工并沒有盲目去開發市場上不存在的品類,而是挖掘選擇國內存在技術空白、依靠國外進口的高附加值產品,并評估其技術轉化為生產的可能性,然后匯集力量進行技術攻關。為此紫光化工總結出了一套獨特有效的選擇擬研發產品方法:即先搜集分析國內精細化工相關產品的海關數據,分析比較歷年國內需求數據,判斷未來發展趨勢和現有技術,從中尋找突破國外壟斷可能性大的產品,組織研發人員進行集中技術攻關。
紫光化工屬于國有和民營優勢嫁接的混合所有制企業,但其在決策機制上更接近民企,一旦發現市場,就可立即展開行動,春播秋收,效率極高。比如從2009年開始,紫光化工看好西北天然氣資源優勢,決定在內蒙古新建一生產基地,當年8月該項目就建成投產,目前紫光化工在西北已經形成3個基地,年銷售收入超過20億元,這些項目幾乎都是當年投產當年運行。
在紫光化工發展的10多年中,公司與員工的利益一直是統一的。針對技術研發人員,紫光化工制定了《技術創新項目獎勵辦法》、《技術職稱評聘辦法》等,對技術骨干以期權、現金等形式進行獎勵,技術與管理人員的期權與公司的銷售、利潤掛鉤,可直接參與其研發產品的銷售或利潤提成。通過這種方法,關鍵技術人員和高層管理人員可以直接分享企業的發展效益,激勵他們對企業技術創新、管理創新起到巨大推動作用。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