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去年下半年以來,甲醇(2928,21.00,0.72%)期現貨市場的華麗轉身吸引了市場的眼球,使得甲醇期貨一度成為引領化工品的“明星”。甲醇期貨華麗轉身的背后體現出了期現聯動的相輔相成,但市場卻依舊憂心重重。期貨日報記者了解到,除了貿易商外,甲醇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參與積極性目前還尚未調動起來,甲醇期貨參與群體的“冷熱不均”也在困擾著市場。
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參與積極性急需調動
期現聯動強參與群體“冷熱不均”
作為國內首個危險化學品期貨品種,甲醇期貨上市以來,活躍度和其價格一樣呈現了波段變化。上市之初,甲醇期貨一度較為活躍,但在2012年9月份以后就進入了“淡季”,主力合約成交量快速下滑,單日成交從最高的12萬多手逐步下滑到1萬多手,2013年11月份成交量更是跌至谷底。但是去年12月份甲醇期貨成交量出現了爆發式增長,當月成交增至514.7萬手。目前甲醇期貨主力合約基本維持6萬—7萬手的單日成交水平。
談及甲醇期貨活躍度的起伏,南京翰克斯石化有限公司副總裁彭耀星感觸頗深。“甲醇期貨上市后‘先熱后冷’,近兩個月成交有復蘇跡象,這是難得的好現象,最起碼修復了市場信心。”
在彭耀星看來,甲醇期貨活躍度變化這么大,與其較強的期現聯動性有很大關系。數據顯示,甲醇期貨主力合約收盤價與華東地區現貨價格的相關系數在0.8以上,與山東及華北地區的現貨價格相關系數也在0.7以上。
鄭商所甲醇高級分析師徐濤告訴期貨日報記者,參與甲醇期貨的法人客戶比較多,2013年甲醇期貨法人戶持倉占30.7%。這部分客戶一般都是看著現貨做期貨,按照以往做電子盤的方法來做期貨,現貨漲了就買期貨,現貨跌了就賣期貨,因此期貨市場與現貨走勢相關性較高。除此之外,參與甲醇期貨的游資比重不高,也是期現聯動性強的重要原因之一。“甲醇是一種危險化學品,有毒、易燃、易揮發,相對于其他大多數商品期貨品種,相關經營資質會抬高資金的參與門檻,這是比較有利于產業客戶的。沉淀在這個品種上的參與者多數是貿易商或生產企業,游資和個人投資者有所流失。”徐濤分析稱。
“甲醇期貨的參與群體中,行業內的貿易商仍是主力軍,最近兩個月有些機構參與進來,引發了一場‘虛火’。”彭耀星稱,甲醇期貨合約規模較大,套利資金收益前景非常差。這也導致這個市場要么是單邊行情,短時期火爆,要么就平平淡淡,成交量不高。目前甲醇期貨的金融屬性還沒有完全體現出來。
甲醇業內資深人士孫德生也有著同樣的感受。“目前參與甲醇期貨的多為貿易商,特別是進口貿易商,他們可以同時通過內外盤進行套保。”他認為,市場現在整體是進口占據主導,生產商的參與度還遠遠不夠。有等量的套保和投機資金在參與,同時還有套利者參與,才是較為理想的市場狀態。
不少生產企業“心動身未動”
記者在調查中解到,甲醇期貨上市三年以來,生產企業對甲醇期貨的認知度有很大提升,部分“試水”較早的企業已經能夠靈活運用期現貨“兩條腿”走路。不過多數實體企業目前仍在觀望等待。“對于甲醇企業而言,目前參與期貨肯定是為了套保、套利或者通過交割進行銷售。”現貨人士胡廣平認為,甲醇期貨上市以后,期價被動跟隨現貨走勢,由于沒有套保或套利空間,甲醇生產企業的參與積極性也就不高。
“不是生產企業不想參與進來,而是它們現在已經摸不清方向了。”華東一家貿易企業的負責人道出了圈內人士的苦惱:目前的期貨盤面價格已不再反映港口價格,而是向內地價格靠攏。
據了解,甲醇期貨交割倉庫分布以華東、華南地區為主,旨在反映銷區價格。不過由于國內甲醇市場分割明顯,各地區現貨價格差異很大。盡管價格中長期趨勢整體一致,但短期會因天氣、原料、套利等因素產生分歧甚至背離。這導致以華東地區現貨價格為基準的期貨價格,難以時時有效反映出各地區價格的波動情況。
“期貨市場的基準價一般都是最低可交割價格,也就是說,無論現貨市場中哪個價格是風向標,期貨市場反映的都是與最低可交割價最相近的現貨價格。”上海中期分析師鄧世恒表示,以目前的情況來看,甲醇期價與河北及山東地區的現貨價格最接近。
“甲醇期價逐步向內地價格靠攏,說到底還是因為甲醇期貨升貼水設置不合理。”光大期貨分析師鐘美燕稱,因為升貼水設計,各個地區是有現貨價差的,根據期貨升貼水設計,只有那些有利潤的地區才會有倉單注冊。“以1401合約為例,倉單注冊集中在河北定州天鷺新能源有限公司,該廠庫貼水是155元/噸,這說明河北的交貨成本是相對較低的。而基準交割地華東地區現貨價格高,企業在期貨市場參與套保就無利可圖,因此華東地區甲醇倉單難求,期貨參與群體很小。”
此外,對于實體企業而言,往往領導的想法對企業參與期貨的情況有一定影響。“據我所知,國有企業領導一般不大愿意參與期貨,只有像我們這些私營企業,老板比較開明的才會參與,參與的量還不是很大。”新能鳳凰(滕州)能源有限公司市場部主任臧慶志表示。
同樣,另一家甲醇生產企業的相關人員也表示,對于期貨的風險與可控性等問題,企業內部的看法有積極的,有中立的,還有視為洪水猛獸的,這需要一個觀念普及與統一的過程。“目前企業對期貨市場很關注,但是與真正參與還有一段距離。”上述人員感慨道,現行的會計核算制度對期貨的核算要求很嚴格,對實際業務的開展有影響,企業不光是買賣那么簡單,稅務的確認、損益的確認、內部的審批、流程的設置等一整套手續相當繁瑣。
記者了解到,在甲醇生產企業相對集中的西北地區,由于生產企業成本較低,基本上都有一定利潤空間,而且產品銷售比較穩定,生產企業也不擔心價格會跌得太離譜。對這些企業而言,它們擔心參與期貨會增加企業的風險。此外,庫容問題也會令這些企業頭疼。
市場潛力還有待挖掘
甲醇在化工品中屬于基礎性產品,作為重要的承載體,它是非常關鍵的環節。“與甲醇相關的產業非常多,如甲醛、醋酸、乙烯、二甲醚,市場向下延伸的量非常可觀。我感覺甲醇期貨真正的潛力還未挖掘出來。”臧慶志稱,要想真正讓甲醇期貨“火”起來,需要企業、交易所、期貨公司三方的共同努力。
目前來看,盡管有一些實體企業對期貨的認識有了一定提升,但是不同層次和地域的認識度還是有差異。據冠通期貨分析師王鵬介紹,2013年年末甲醇價格接連攀升,華東地區現貨價格與期價的價差擴大至400—500元/噸時,與某貿易商交流為何不在期貨上買入時,該貿易商竟認為“便宜無好貨”。“生產企業應該持開放的態度去了解期貨市場的運作規律,運用金融衍生品來輔助實業經營是未來的大趨勢,落后者隨時都有被淘汰的危險。當然,企業需要有一個提高自身認識的過程,同時也離不開交易所和期貨公司的推動與指導。”
“甲醇期貨合約以10噸/手或30噸/手較為合理。”臧慶志表示,標載一般都是30噸一車,如果是10噸一手,容易拼湊,現在50噸一手不好拼湊,真要交割的時候也會比較麻煩。另外,他認為升貼水設置應更合理和科學。對此,鐘美燕建議,由于甲醇的現貨貿易流向是相對穩定的,應該按照貿易流向來設置升貼水。山東地區甲醇到華東的運費在250—300元/噸,目前來看山東150元/噸的貼水明顯是不夠的,河北的貼水也偏低。應該調整升貼水幅度,使其更接近貿易流通成本。
另外,還有不少人士提議,應該在當前的基礎上完善交割庫的整體布局。“在西南地區可以設立一個交割倉庫。”孫德生稱,四川順長江南下可以到達南京、張家港、江陰等化工重鎮,不僅運費很低,而且隨著蘭渝鐵路的修通,沿線的甲醇企業都可以受益。
業內人士認為,甲醇期貨的最終價值體現在能夠成為市場定價和現貨貿易的基準,能夠成為產業鏈上中下游企業提供轉移風險、發現價格的工具。可以預見的是,只要三方共同努力,甲醇期貨的“第二春”指日可待。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