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1月6日從內蒙古伊泰煤制油公司了解到,我國首個采用煤間接液化制油自主技術建設的16萬噸/年煤制油項目,截至2013年12月31日,全年生產油品18.16萬噸。這是該項目2012年底達產之后,第一年實現滿負荷穩定運行。同期,我國首個煤直接制油項目神華鄂爾多斯煤制油項目除了生產出柴油外,首次生產出汽油,完善了煤直接液化產品結構。兩條工藝路線同傳捷報,標志著我國煤制油產業再次邁上新臺階。
內蒙古伊泰煤制油項目是我國“十一五”煤化工示范項目中首個達產的項目。伊泰煤制油公司總經理劉尚利告訴記者,2013年,他們進一步優化工藝和設備。首套煤間接液化制油裝置安全穩定運行352天,未出現非計劃停車,創造了國內煤化工行業裝置長周期運行的佳績,產品除了柴油外,石腦油還作為氯化石蠟、溶劑油的原料,油品綜合成本平均每噸降低5%,實現了消耗低、效益好的預期目標。檢測結果顯示,煤間接液化柴油十六烷值大于70,幾乎不含硫和氮,達到國Ⅳ油品標準,而且可以在0號至-35號柴油之間進行調節。
神華鄂爾多斯百萬噸煤制油裝置則是我國首個煤直接制油項目,2008年底一次開車成功,2011年初示范工程進入商業化運行,主要生產柴油、石腦油和液化氣等產品。前不久,該項目配套的10萬噸/年催化重整裝置投產,可以生產煤制汽油產品,重整汽油辛烷值達到98、苯含量0.238%,在不添加任何辛烷值改進劑的前提下,即可達到國Ⅳ93號和京Ⅴ92號車用汽油要求。和石油基車用汽油相比,煤制汽油具有低硫、低氮、低排放、高熱值等優勢,且調和過程無需添加MTBE(甲基叔丁基醚),可有效降低汽車氮氧化合物的排放。
中科合成油工程有限公司技術顧問唐宏青等表示,我國首個煤間接制油項目滿負荷運行,讓今后放大設計建設更大規模的煤制油項目更有把握了;而煤直接制油項目實現汽油生產的突破,適應了我國汽柴油消費比例的變化,有助于滿足日益擴大的汽油需求。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