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家企業,A企業的產品是B企業的原料,B企業的產品又是C企業的原料——在南京化工園,圍繞“碳一化工”,形成了一條循環經濟產業鏈。在這條產業鏈上,上下游企業間幾乎所有的產品都環環相扣,甚至一家企業的廢棄物,都能成為另一家企業的生產原料。
記者日前走進化工園,看“碳一產業鏈”上的企業,究竟如何將能源、原料、產品循環利用起來。
惠生公司:這家企業“吃煤”,吃得渣都不剩
惠生清潔能源公司位于化工園的中心位置,廠區紅褐色的螺旋式樓房以及噴泉、假山、翠竹,讓人們很難將其與“化工”企業聯系起來。就算走進裝置區,也看不到煙氣,聞不到異味。
惠生公司整套工藝的原料是煤,但并不是像電廠那樣“燒煤”,而是通過化學辦法,將煤里面的碳、氫等組分提取出來。惠生的產品是一氧化碳、氫氣、甲醇等,正好是園區內塞拉尼斯、揚子石化巴斯夫、藍星化工等企業所需的原料,這些產品通過管道輸送到相關企業。
“不僅主產品在園區的這條產業鏈上有下家,我們的排放物也幾乎吃干榨凈。”公司安全環境部副部長王德維介紹,煤提取完的廢渣,賣給了建材生產企業,可以百分之百地回收利用;煤里面的硫,濃縮成硫化氫,賣給園區其他企業制成硫磺;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則由園區內的阿爾法公司回收,提純之后制成食品級的二氧化碳,添加到飲料中。目前,國家標準對二氧化碳排放還沒有強行限制,惠生已經走到了前頭。
惠生是園區“碳一產業鏈”上的核心企業之一,在上下游的銜接上起了關鍵作用。不僅如此,企業內部的生產流程也具有循環經濟特征。
在惠生公司裝置現場,記者看到了幾個大水池,水管里的水正嘩嘩流個不停。王德維介紹,這是一套中水回用裝置,加上工廠的蒸汽冷凝回收系統,整個裝置的水循環率高達85%以上。工廠還新建了兩套余熱發電裝置,將工程中的廢熱蒸汽用來發電,減少了三分之一的外購電。
德納化工:這個環節的產品,是下個環節的原料
走進德納化工的辦公室,記者感覺這里的暖氣不像其他地方那么干燥。德納化工安環部部長郭明高告訴記者,公司冬天很少用空調,房間里的暖氣管道通的不是汽,而是熱水,“用的全都是裝置的循環水,溫度剛好。”這只是德納循環經濟發展的一個小細節。
德納化工是一家民企,主要生產環保型溶劑。它用到的原料、它的產品,也和區內的上下游企業“環環相扣”。“我們的原料有惠生的一氧化碳、甲醇,塞拉尼斯的醋酸,美國空氣化工的氧氣。生產當中產生的廢液,供給園區的威爾化工做剎車液。我們企業內部新上的裝置,也都是補足上下游產業鏈,這一個環節的產品,往往就是下一個環節的原料。目前年產6萬噸環氧乙烷項目,為現有乙二醇丁醚裝置和混凝土減水劑項目提供原料,同時為園區的其他企業提供基礎化工原料。”郭明高說。
郭明高拿出賬本曬給記者看:2012年到2013年,公司在循環經濟項目投資上超過200萬元,每年在完成指標基礎上再削減COD排放12.9噸,節電10.5萬度,節約蒸汽520噸,水循環利用率更高達99%以上,當年獲得效益就超過80萬元。郭明高說,由于大部分原料和產品都能在園區內部解決,所以采用管道輸送,不僅比車輛運輸更安全,物流費用也減少了50%以上。
以惠生、塞拉尼斯、美國空氣化工為核心,生產的醋酸及醋酸酯類產品供給菱天、藍星化工、德納等下游企業,副產品如二氧化碳等也被產業鏈上的企業回收再利用——這是南京化工園區一條具有鮮明的循環經濟特色的產業鏈。針對14家企業組成的“碳一產業鏈”,南京化工園已經進行了3年的國家級循環經濟標準化試點。
試點期間,化工園和江蘇省標準化研究院攜手,在園區構建了企業內部的小循環、企業之間的中循環,以及園區層面的大循環體系。循環經濟的一系列國家、行業和地方標準已在園區誕生。
園區負責人說,園區引進項目已在遵循這些標準。去年9月,揚子石化與英力士合資的苯酚丙酮項目落戶,與此同時,一家印度跨國公司的項目被拒之門外。取舍的標準,除了節能指標,另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苯酚丙酮正是園區產業鏈的關鍵補鏈項目,不但承接上游的苯、丙烯和氫氣,同時也為下游的聚碳酸酯生產提供原料。
3年的試點,使化工園的消耗和排放指標達到了國內化工園區的最高水平:單位產值能耗同比下降了13.5%,單位產值取水量降低了5.8%,化學需氧量降低了16.1%,危險廢棄物集中處理率保持100%,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提高了0.8個百分點。
江蘇省標準化研究院專家張天龍說,做循環經濟沒有“盡頭”,最理想的狀態就是將原料全部用盡,排放趨近于零。這,也正是化工園的努力目標。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