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低調務實的神華集團如今動作頻頻,尤其是此前備受質疑的投資巨大的旗下煤化工帝國“一員虎將”——包頭總投資170億元的煤制烯烴項目近日啟動注入上市,在業內引發了軒然大波。
“這是神華集團內部首個也是全國首個煤化工項目注入上市。”中國神華(15.37,-0.26,-1.66%)(601088.SH)證券處人士對《華夏時報》記者說。“第一個吃螃蟹”的包頭項目雖然目前已變身為企業利潤的支撐者之一,然而外界對其煤化工身份本就頗多非議,如今在中國神華盈利漸趨乏力之時是會成為一劑“強心針”,還是會淪為上市公司此后“隱形的包袱”?
遭剝離后的百億收購
中國神華終于迎來了第一個煤化工項目,2013年12月24日,公司發布公告稱,將擬斥資93.2億元收購神華包頭煤化工公司100%股權及九江電力100%股權,已經與神華集團、國華電力分別簽署《股權轉讓協議》。
據了解,神華包頭煤化工公司是去年10月份神華煤制油分立新設的公司,其最主要的資產即煤制烯烴裝置,經評估,這部分股權價值為92.7億元,占本次收購總價的99.5%。
此次用于收購的近百億資金來源主要是在A股首次發行股票募集資金,不足部分由中國神華自有資金解決,據了解,中國神華A股首發募集資金規模高達659.9億元,而截至去年3月僅使用募集資金約226億元。雖然這一數據離現在已經三個季度,但是收購資金方面并非大問題。
有意思的是,此前集團一直力推注入上市的是鄂爾多斯(8.75,-0.19,-2.13%)整個煤制油項目,包頭公司分立前屬于前者,而如今卻僅拿出包頭煤制烯烴項目部分注入上市。
2014年1月2日,中國神華證券處人士對本報記者說,包頭這個項目評估什么的此前剛做完,此時注入上市公司也沒有特別的考慮,早些時候是打算注入鄂爾多斯整個煤制油項目,但是由于整個項目不太成熟,所以用包頭項目來注入。
包頭項目總投資約170億元人民幣,主體工程主要包括180萬噸/年煤制甲醇裝置、30萬噸/年聚乙烯裝置、30萬噸/年聚丙烯裝置,主要產品是聚乙烯和聚丙烯,是經國家發改委早在2006年就核準的大型煤化工項目。在2011年1月1日正式商業化生產。
救場上市公司
與中國神華發布收購包頭項目公告幾乎同時,中國神華卻陷入了一場輿論的漩渦,去年市值縮水1919億元,位居央企市值縮水排行榜中僅次于中石油的第二位。
公司前三季度實現歸屬于母公司的凈利潤336.7億元,同比回落7.9%,與此同時,公司調整了2013年經營目標,其中營業收入由2714億元下調至2568億元。
國資委副主任黃淑和2013年12月29日在中央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工作會議上透露,國資委2014年將加強企業的各類考核,對考核不達標、長期虧損、安全生產不達標等“不在狀態”的中央企業,將嚴格處治。
曾試圖讓集團于2015年再來一個業績5年翻番的神華集團掌舵者張喜武無法止步,一直以來神華集團都是一個高速的螺旋式上市發展態勢,而如今煤炭行業行情陷入低谷,以煤炭、電力為主業的上市公司中國神華需要一劑“強心針”。
而上述公司證券處人士同時認為,作為國內第一個注入上市的煤化工項目,包頭項目被上市公司收入囊中的利好,一是母公司履行了此前的上市承諾,二是作為新板塊、新增長點給公司增添一部分利潤。
數據顯示,2013年1-11月,神華煤制油化工板塊實現油品(直接液化)80.4萬噸、聚烯烴90.2萬噸、甲醇220.6萬噸(不含中間產品)、焦炭621萬噸。據了解,2013年前11個月,神華煤制油化工整個板塊實現銷售收入272億元,利潤22.7億元。
而神華方面曾預計,單包頭煤制烯烴一個項目,年產目標達55萬噸,利潤達12億元。
不過,中宇資訊煤制烯烴分析師許靜對本報記者說,神華煤制烯烴這塊有自己的下游市場,我這里看不到它的價格情況,市場上幾乎沒有它流出的量。
強心劑還是隱形包袱?
“自己坐在臺上很像被告,但其實煤炭是可以用得很清潔的。”由于大家常把煤炭和蔓延全國的霧霾聯系起來,近日神華集團總經理張玉卓在一個公開場合自嘲地說。
張玉卓補充道,“一種方法是把煤變成清潔產品,煤制成氫里面連碳都沒有了,煤制天然氣里面沒有粉塵、二氧化硫。”
正如張玉卓所說,一直走煤電路港航模式的神華集團,早已試圖構建一個“煤化工帝國”。目前,神華集團主要建成并運營了4個大型煤制油、煤化工項目。分別是鄂爾多斯180萬噸/年煤直接液化項目一期工程先期工程、18萬噸/年煤間接液化項目、包頭煤制烯烴項目和神寧煤業集團50萬噸/年煤制聚丙烯項目。
有媒體披露,截至目前,神華煤制油化工整個板塊投資近900億元。至于后期會否啟動其他煤化工項目注入上市,該公司證券處人士表示,不是太清楚。另外,此次收購作價并不高,是用評估值做的價格,而如果有二期、三期項目資本支出并未包括在作價里面。
根據《煤炭深加工示范項目規劃》,在2012-2015年,我國將重點推進15個煤化工升級示范項目,其中至少5個是煤制烯烴項目,主要投資者包括中國石化(4.38,-0.08,-1.79%)和神華集團等。
然而,一路走來煤化工由于其投資大、污染大、耗水大等“死穴”,頗遭質疑。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微博]告訴本報記者,“以煤炭為原料所做的深加工,包括煤制油、煤制烯烴、煤制氣等所有這些,長期來看我都不看好。”
據了解,一個60萬噸的煤制烯烴項目投資額大約要200億元,一年利潤10億元的話,要收回成本需要20年之久。
去年1月,包頭煤制烯烴項目因未通過環保驗收而被環保部緊急叫停,雖然后來公司出面稱對正常生產經營影響不大,但是環保壓力已經成了懸在其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不甘落后的“煤炭老大”神華的神經已經變得頗為緊張。萬博資訊產業研究院首席分析師曾海偉對本報記者說,神華在煤化工和頁巖氣的投資和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有些并不成熟,其想一家獨大,在新的競爭領域必須也做到行業龍頭,否則新的游戲規則不但不能提高其利潤率,反而因新的能源競爭導致煤炭行業利潤率下滑而喪失競爭力和話語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