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性供應壓力依然存在,聚乙烯供應過剩的格局仍將延續
自2013年4月底開始,連塑連續7個多月上漲,走出了一波獨立于其他商品的強勢行情。本輪行情上行,主要是由于國內石化停產檢修帶來的短期影響,因為伴隨著本輪價格上漲,線性產量沒有提升,而且是處于較低的水平。2014年聚乙烯供應過剩的格局仍將延續,牛市仍需等待。
2013年供需差距持續擴大,支撐連塑創新高
2012年LLDPE全年產量338萬噸,累計進口230萬噸,進口依存度68%。截至2013年10月,LLDPE產量為327萬噸,累計進口190萬噸,進口依存度為58%,表觀供應總量為517.5萬噸,去年同期累計表觀供應量為417.65萬噸,同比增加24%。2012全年累計表觀供應量為530萬噸。
2013年年初,市場預計新增裝置投產,產能難被消化,需求疲弱,供大于求。但最終2013年的市場整體表現為連續上漲,這主要是石化的停產檢修以及需求保持良好增速造成的。具體來看,2012年12月和2013年1月,國內的表觀供應量高達61.6萬和63.57萬噸,為2012—2013年的高點;同時1月和2月農膜和塑料膜的總需求分別是92.2萬和85萬噸,為年內最低。2013年年初供需矛盾嚴重,致使連塑主力合約在春節后從高位快速下跌,連續下跌近3個月,跌去2000多點;2月開始國內供應量迅速減少,其中2月進口量縮減了近一半,表觀供應量僅46萬噸;之后9個月內有7個月的表觀供應量水平在46萬—51萬噸,預計11月也會落于該區間。總體來說,2013年國內石化行業減產,持續維持供應緊平衡,支撐連塑市場。
從2013年的需求情況來看,2月需求量接近兩年以來的最低水平,當月塑料膜和農膜總產量同比增速為-3%。但除去2月,2013年農膜和塑料膜產量的同比增速整體表現平穩,大多維持在同比14%—18%的水平。通過對比農膜和塑料膜總產量與國內線性表觀供應量的差值可以發現,在年初1—2月,該差值處于最低水平,為28萬噸與38萬噸,之后都維持在51萬—58萬噸之間,10月份值高達66萬噸。根據最新出爐的11月產量數據,我們預計11月的差值水平接近70萬噸。而相比之下,2012年下半年該差值的平均值在50萬噸,旺季時的差值僅在54萬—55萬噸。農膜和塑膜總產量與表觀供應量的差值與連塑市場的漲跌表現有很好的契合性,我們得出結論,2013年供需之間“差距”的擴大,雙方的不匹配一直沒有得到修正,反而持續快速拉大,這正是線性現貨市場和期貨市場連續創出新高的根本原因。
產業鏈競爭激烈,國內乙烯量價齊升
對乙烯產業來說,近年來世界乙烯產能大幅增加,2009—2011年增加了1700多萬噸/年,2012年全球新增乙烯產能相對較少。新增產能主要集中在亞洲和中東地區,占全球新增產能的70%。盡管近年來世界乙烯需求出現了一定的恢復性增長,但乙烯產量大幅增長,導致近三年來平均開工率大幅下降。全球聚烯烴生產和需求發展高峰已過,2012年之后全球聚烯烴產能出現了產能過剩的局面,這也是連塑市場一直呈現明顯的大幅遠期貼水的根本原因。
聚烯烴市場越來越以亞太和中東為增長動力,這兩個地區的年均復合增長率有望超過6.5%。隨著中東地區推出大量新增產能計劃,北美頁巖氣提供的廉價乙烷原料推動著北美聚烯烴生產商增加乙烯和聚乙烯產能,全球聚烯烴市場競爭會更為激烈。
國內乙烯產量方面,2013年11月乙烯產量為150.43萬噸,環比產量持續增加。8、9月產量為2013年至今以來最低產量,10月產量環比大幅增加22萬噸。2013年1—11月累計生產1475.4萬噸乙烯,基本和2012年全年產量持平,累計同比增長8.4%。2012年乙烯產量累計同比增速為-2.5%,進入2013年以后,乙烯產量同比增速呈現持續上行態勢,下半年尤其是進入第四季度后增速明顯提升,10月同比增速最高達到16.8%,預計全年增速在9%左右。行業開工率也從2012年的89%提升至2013年的96%。乙烯進口方面,2013年1—10月累計進口140萬噸,累計同比增加23%。2013年乙烯進口依存度多數在9.2%—9.8%之間。2012年全年乙烯進口量為142萬噸。
從2013年開始,國內乙烯表觀消費累計同比增速呈現逐漸增長態勢,截至10月份,表觀消費累計同比增速增長到8.8%。在乙烯的下游產品中,聚乙烯占55%,乙二醇占22%。相對而言,聚乙烯需求較為穩定,增長主要集中在LLDPE的需求方面,如農用薄膜和塑料薄膜領域。
2014年線性供應壓力依然存在
就2014年國內石化生產來看,上半年石化檢修裝置較少。尤其是第一季度,僅中原石化26萬噸裝置檢修,賽科30萬噸全密度裝置可能在3—4月進行為期一個月的檢修。但增加的供應方面,福建煉化100萬噸全密度裝置預計在2014年將滿負荷正常運轉。四川石化30萬噸全密度裝置將在1月份啟動,盡管初期不能滿負荷,但預計在第一季度能貢獻5萬噸的產量。神華30萬噸全密度裝置在2013年12月3日轉產低壓注塑,預計1月底、2月初將轉產線性。初步預計2014年1月份國內產能將在37萬噸,而2月份可能會超過40萬噸的水平,第一季度整體國內產量將維持在高位。
2014年擴能裝置中,煤制烯烴占有一定比例,國內新投產的煤制烯烴MTO項目主要在下半年啟動,預計將會對第四季度的市場形成重壓。后期若按計劃投產,其成本優勢明顯,或將迎來LLDPE高位下滑的走勢,低位成本支撐在9500元/噸附近。
進口市場方面,截至2013年10月份,中國從新加坡、沙特、泰國、韓國累計進口量分別為44.8萬噸、43.2萬噸、29.6萬噸、14.2萬噸。新加坡新增130萬噸的裝置在2013年6月份開始投產。目前來看,新加坡是亞太地區非常重要的一個出口國,2013年9月份中國從新加坡的線性進口量高達7.2萬噸,后期因埃克森美孚一期裝置進入檢修,進口有所下降。由于目前東盟自由貿易協定約定,來自泰國和新加坡的線性塑料進口關稅為0,同時泰國也有新增產能的釋放,泰國也是一個重要的來源國。除了新加坡復產外,東南亞泰國PTT、馬來西亞國油的裂解裝置及下游塑料裝置均在2013年12月檢修后重啟,預計進口量將會有較大幅度的增加。
從2014年東北亞裂解裝置的檢修計劃看,韓國裂解裝置的開工率處于高位,第一、第二和第三季度裝置基本正常運行,僅第四季度有兩套裝置麗川石化3號和LG化學檢修,涉及乙烯產能在147萬噸/年,屆時乙烯產量或有所降低。臺灣方面,臺塑6號60萬噸乙烯裂解裝置2月中旬起檢修50天,臺塑5號50萬噸乙烯裂解裝置4月中旬起檢修50天。日本的部分裂解裝置在2月起進行檢修,包括旭化成47萬噸乙烯裂解裝置2月起檢修55天,昭和電工69.5萬噸乙烯裂解裝置3月中旬起檢修一個月,涉及乙烯產能在50萬—116.5萬噸/年。檢修將在4月中旬結束。
下游需求保持良性增長
2013年農膜產量大幅增長,上半年累計同比增速為18%,1—11月累計同比增速為17.72%。農產品(8.42,0.12,1.45%)的播種面積相對穩定,2014年隨著政策對農膜造成的白色污染對生態系統破壞的重視,目前普遍使用的超薄地膜將會逐步更新為加厚的地膜,這將會增加地膜的潛在消費量。塑料薄膜2012年上半年和全年產量的累計同比增速分別為6.7%和9.33%。2013年上半年塑膜累計同比增速為11.83%,1—11月累計同比增速為8.96%。塑料薄膜中的包裝膜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有較強的相關性。史密瑟斯·皮拉市場研究所的報告顯示,全球包裝的銷售額自2010年開始每年增長6700億美元,預計到2016年,年增長將達到8200億美元。目前美國以1370億美元的銷售額成為全球最大的包裝市場,中國以800億美元緊跟其后。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工業國家基于人口的增加,對包裝的需求量貢獻較大。就國內來說,工業品包裝膜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保持急速增長的水平,包裝膜保持穩定增長可期。整體來看,農膜和塑膜仍將保持良好的增長勢頭。
2013年大家普遍的一個觀點是,持續飆高的價格抑制了下游的需求,但我們發現農膜與塑膜總產量卻持續大幅上行,同比增速保持良好,11月兩者總產量達到了121萬噸的高位。我們由此可以得出結論,高水平的線性價格并未實質性地抑制下游需求,只是對市場產生了兩個方面的影響,一方面是令需求延遲,如農膜的需求中,備貨推遲,訂單延后;另一方面是影響下游的原料庫存水平,下游的原料庫存水平持續處于低位。
綜上所述,2014年線性市場的基調仍是維持供應過剩格局下的偏空思路。時間節奏上來看,2012、2013年,1—2月的農膜和塑膜總產量都處于全年最低水平,而國內的供應和進口都將處于高位,預計2013年12月的下行走勢或許要在第一季度末或3月份才能逐漸扭轉。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