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撤單IPO項目遭投行哄搶 招人希望“帶項目” 招人希望“帶項目” IPO即將開閘的消息,令沉寂一年多的保薦人代表市場重新受到關注。 “其實投行對注冊保代的招聘一直都有,并沒有IPO開不開閘的區別。”金鈴坦言,IPO開閘后投行需求端并未出現明顯增長。據悉,一些原本成本較低、項目資源較少的投行,在過去的一年中已經利用大投行裁員的機會招兵買馬。比如大量高管出走的平安證券,其擴充人員的計劃也一直都在進行。 《金證券》記者注意到,今年8月,五礦證券在公司官網上掛出招聘啟事,擬招聘保薦人代表4-6人,三年以上投行工作經驗的投行熟手20名。此外,愛建證券、光大證券、招商證券、申銀萬國等券商也在繼續招收保代。 金鈴強調,“投行真正考慮的不單是保代或者準保代本人,更重要的是他們能否為公司帶來儲備項目?”據了解,在IPO停發的一年多時間里,不少中小投行將資源重心轉移,后續儲備項目面臨“斷炊”的尷尬。 以項目為導向的招聘方式,在投行中非常普遍。“人走項目走,這在投行很常見。”中信建投一位資深投行人士對《金證券》坦言,在過往的市場中,只要保代與擬上市企業關系夠緊密。一旦保代跳槽到別家投行,擬上市企業的申報工作也隨之進入新東家的情況時有發生,即所謂“人走項目走”。 “現在想要跳槽的保代或者準保代應該不多,大家都忙著學習消化IPO新規。目前的情況下,誰能先吃透新的游戲規則,這才是最重要的。”上述資深投行人士認為,保代現在想要帶項目跳槽的難度也增加了。畢竟經過這一年多的煎熬,擬IPO企業不會輕易再同意撤回材料再從頭折騰一輪。據相關IPO相關法規,若發行人變更中介機構,就必須撤回材料重新申報。 被否、撤單項目遭哄搶 統計顯示,截至12月19日,滬深兩市IPO在審企業為756家,招商、廣發、國信、中信建投、中信、安信、國金、華泰聯合、華林和中金公司的在審項目數量遙遙領先,排名前十的投行幾乎瓜分了半壁江山。“大投行有自己的一套體制,薪酬相對穩定。但小投行對個人的依賴比較嚴重,更愿意開出高薪。”金鈴稱,自己主要盯大投行,比如招商、廣發等儲備項目豐富的公司。 “整體來看,手里有過會項目的保代,我們會繼續關注和等待,因為他們要等項目提成和簽字費兌現。而那些有撤單項目或者尚未申報材料項目的保代或者準保代,才是我們現階段重點攻關的對象。”金鈴告訴《金證券》記者。 據公開資料,加上近期主動撤單的上海雷諾爾科技和廣東九聯科技兩家公司,今年以來終止審查的IPO排隊企業已累計上升至291家。實際上,一些曾經被否、或者撤單的可靠項目正是其他投行“哄搶”的對象。 以來伊份為例,這家去年由平安證券保薦上會的企業因食品安全問題未通過發審會,不過公司今年重新申請上市,保薦機構改為中信建投。資料顯示,來伊份主營炒貨、蜜餞等休閑食品,持續成長盈利較強。 內核崗悄然走俏 除了保代或準保代,投行內核崗的招聘也有所松動。“以前投行內核崗很少對外招聘,內部調動較多。但現在也有投行招聘內核了,開價和準保代差不多,年薪50萬左右。要求有投行內核的工作經驗。”金鈴告訴《金證券》記者。 盡管投行仍推崇著“數量為王”的思路,但新股改革的節奏使其不得不在追求數量的同時,也將質量放在重要位置。日前頒布的《關于進一步推進新股發行體制改革的意見》,對中介機構違規做出了明確的懲處規定:對發行人、中介機構報送的發行申請文件及相關法律文書涉嫌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重大遺漏的,被稽查立案查證屬實的,自確認之日起36個月內不再受理該發行人的股票發行申請。 “以前做項目是給發審委審核,以后主要是券商內部審核了。”中信建投那位投行人士對《金證券》記者坦言,“今后,投行將負主導責任,擬IPO企業是不是具有持續盈利能力,值不值得包裝發行,都得由投行自己判斷。新模式下,各家投行內核這塊,肯定是要重點投入的。” “說是招保代,其實只要有項目資源的人。”上海一位資深金融獵頭金鈴(化名)對《金證券》記者坦言,她剛接了一單生意,是深圳某投行的招聘委托,對方的條件很明確,希望從大投行那里挖幾位保代,要求對方帶項目,底薪開價100萬-130萬。 |
標簽:不銹鋼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