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化煉化工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上周發布公告稱,該公司與中天合創能源有限責任公司簽署了新型煤化工工程EPC總承包合同。這是目前世界最大的煤制烯烴項目,建成后甲醇制烯烴規模將達到360萬噸/年。12月30日,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科技部副主任王秀江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中石化作為石油化工領軍企業,在烯烴下游產品生產技術和市場方面具有獨特優勢,本次EPC總承包合同的簽署,標志著煤制烯烴產業領域增加了一支重要力量。從產業角度看,有利于實現烯烴原料路線的多元化。
據了解,中天合創項目采用中石化煉化工程與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開發的甲醇制烯烴(SMTO)技術,該技術目前已經實現產業化應用。2011年10月10日,中國石化中原石油化工有限責任公司60萬噸/年甲醇制烯烴裝置產出合格乙烯、丙烯,實現裝置一次開車成功,截至目前裝置運行狀況良好。
本次簽署EPC合同的中天合創項目位于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烏審旗,是中石化煉化工程打造新型煤化工一體化產業鏈的標志性項目。根據該合同,中石化煉化工程的工作范圍包括煤氣化裝置、凈化裝置、360萬噸/年甲醇合成裝置、兩套180萬噸/年甲醇制烯烴裝置、20萬噸/年烯烴催化裂解裝置、35萬噸/年聚丙烯裝置(環管)、35萬噸/年聚丙烯裝置(氣相)、12萬噸/年低密度聚乙烯裝置(釜式)、25萬噸/年低密度聚乙烯裝置(管式)、30萬噸/年線型低密度聚乙烯裝置(氣相)、1萬噸/年甲基叔丁基醚和3萬噸/年丁烯-1聯合裝置等主要生產裝置,以及配套空分空壓裝置、烯烴中間罐區等公用工程和輔助生產設施的設計、采購、施工(EPC)總承包工作。該合同自簽署之日起開始生效,合同約定中交日期為2015年10月30日,合同總額約為186.7億元。
據了解,中石化煉化工程目前已擁有煤制合成氣、合成氣凈化及變換、煤制天然氣(SNG)、合成氣制甲醇、甲醇制烯烴(DMTO/SMTO)、煤直接制油、煤間接制油等新型煤化工關鍵技術,經過統籌優化,已經形成上下游配套完整的技術業務鏈。在中天合創項目中,中石化煉化工程旗下各參建子公司將首次采用聯合總承包模式,成立聯合項目管理部,建設一體化生產設施和后勤營地。這一模式能顯著降低工程建設成本和管理成本,優化資源分配、發揮協同效應,實現利益最大化。
量力而行有序發展
在蛇年收官之際,世界最大煤制烯烴項目——中天合創360萬噸/年甲醇制烯烴項目工程總包合同正式簽訂。此次中石化高調進軍煤制烯烴領域,成為繼神華、大唐之后又一家建設大型煤制烯烴項目的央企,煤制烯烴又添生力軍。項目投產后,無疑將促進中國烯烴原料多元化再上新臺階,不僅有利于中國烯烴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還將大幅提升中國烯烴的國際市場競爭力。
中石化進軍煤制烯烴示范意義重大。一旦更多實力強大的央企和地方國有企業瞄準煤制烯烴這塊大蛋糕,必將帶動包括煤制烯烴在內的非石腦油烯烴規模迅速擴大,在消除我國乙烯工業過度依賴石腦油的潛在風險的同時,提升烯烴產品競爭力。根據權威部門統計,到2016年底前,我國非石腦油烯烴總規模將達1650余萬噸,占比超過50%。
不過,在肯定煤制烯烴對我國烯烴工業發展具有較大促進作用的同時,也有必要提醒企業和投資者:切莫一哄而上!煤制烯烴項目資金、技術和裝備高度密集,且不說中石化發展煤制烯烴具有下游產品生產技術、資金、市場和渠道、人才等諸多方面的優勢,即使企業在生產等方面各指標都過關,也還要面對煤價、甲醇與烯烴價格等市場變數。比如,今年四季度,已有外購甲醇制烯烴企業因甲醇價格飆升而出現虧損,不得不承受巨大的原料供應風險。因此,意欲進入這一領域的企業和投資者需量力而行,項目建設合理布局,才能使這一產業實現有序健康發展。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