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石化研究院“玉米秸稈生產燃料乙醇關鍵技術開發”通過中國石油(7.74,0.05,0.65%)科技管理部組織的項目中評估。科技管理部對該項目在預處理技術與混合糖發酵生產乙醇工程菌株構建上開展的多項創新給予肯定,標志著我國非糧燃料乙醇技術研發工作正在提速。
生物質資源生產生物燃料,是替代石油資源的重要方法,非糧燃料乙醇可實現燃料乙醇生產原料的多元化,不與人畜爭糧,是燃料乙醇產業發展的基本方向。其中,纖維素原料制燃料乙醇具有巨大潛力。
中國石油大力發展燃料乙醇,在建和規劃項目以非糧燃料乙醇為主,“十二五”期間,將燃料乙醇列為吉林石化一個新的業務板塊。吉林石化地處我國玉米主產區吉林省,具有得天獨厚的秸稈原料資源優勢。對周邊玉米秸稈資源可利用的調研結果表明:玉米秸稈總產量大約為300萬噸/年,其中1/3可作為燃料乙醇生產原料,按照目前6噸至7噸秸稈生產1噸燃料乙醇計算,每年可生產燃料乙醇15萬噸。
項目負責人徐友海介紹:“木質纖維素類生物質生產燃料乙醇全過程關鍵技術,主要體現在原料的收集與儲運;低能耗、高效預處理技術;低成本、高效纖維素酶解技術;構建高效五碳與六碳混合糖發酵菌株,實現木質纖維素類生物質乙醇生產的全糖利用。這個項目主要針對上述問題的兩個關鍵技術開展研究,目的是突破玉米秸稈生產燃料乙醇工藝中的技術瓶頸,提高過程經濟性,形成具有行業競爭力、環境友好的產業化技術。”
目前,實驗工作進展順利,已完成實驗室規模秸稈預處理裝置設計及安裝,建立了秸稈預處理過程副產物檢測和表征方法,構建7株木糖代謝、重組釀酒酵母工程菌株等多項階段性成果,并在國內率先建立了溶劑—表面活性劑(有機酸—表面活性劑—NMMO)的組合預處理體系。該工藝可降低纖維素酶與木質纖維素的無效吸附。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