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獨家披露上海國資整合首批15家公司名單 “上海方案”20條首提非上市公司開放性市場化重組 千呼萬喚始出來。歷經一年多的反復討論,被稱為“二十條”的《關于進一步深化上海國資改革促進企業發展的意見》17日在上海國資改革工作會議上出爐。 “上海方案”公布后的數日里,滬上董秘圈內又廣泛流傳一個說法,即除了剛公布股權激勵方案的上海梅林(行情,問診)之外,東方明珠、上海醫藥(行情,問診)和城投控股或將有新的動作。 首批整合15家公司 此次“上海方案”共涉及國企分類監管、國資流動平臺搭建、股權激勵擴容等20條細則,從國資管理、國資布局、國有企業三個方面確立未來3-5年的主要目標。 從關鍵詞解讀來說,有包括“政企分開”、“國資流動平臺”、“容錯機制”等符合市場預期的常見內容,也有諸如“分類管理”、“激勵約束”等超出市場預期的改革亮點。 只要涉及國資改革,資產重組歷來是各界最為關注的熱點,對一向敏銳的資本市場來說尤其如此。本次方案在“重要意義”、“指導思想”、“基本原則”以及“主要目標”這四條常見“套話”之后,5至8條即快速進入“優化國資布局和機構”這一話題,足以看出該話題的重要性。而從該塊內容“利用國內外多層次資本市場,推動企業整體上市或引進戰略投資者”、“推動國有控股上市公司、非上市公司開放性市場化重組整合”的提法來看,未來上海國資的資產重組必將熱鬧異常。 今年上半年,飛樂股份、中華企業等上海國資上市公司都已公告將做出不同程度的整合。7月2日,金豐投資因重大事項停牌,并于8月26日起正式進入重大資產重組階段。其籌劃的重組框架在12月14日公告后也終于水落石出,此前市場猜測的房企大鱷綠地集團將借殼上市終被證實。 按照以往上海國資的整合經驗看,多數均是采用集團公司增發整體上市,而類似綠地集團此類借殼上市的案例并不多見。此外,7月中旬,飛樂股份復牌并披露了重大資產重組方案,從事安防行業的民企中安消實現借殼上市。如果說,綠地借殼金豐尚屬國資內部資源整合,那么,上海國資對飛樂股份這一殼資源的“舍棄”,更是一種罕見的國資退出安排。從這兩個案例可見,上海國資對旗下上市平臺的管理亦有取舍,未來其對旗下殼資源的整合亦會更趨多樣化。 此外,上月28日晚,東方創業也發布公告稱,其控股股東東方國際集團(國有資產授權經營單位,現由上海市國資委歸口管理)將上海市對外貿易有限公司(外貿公司)注入上市公司事宜正穩步推進,相關工作已啟動。 在改革細則“二十條”公布的第二天(18日),誕生了新一輪國資改革的首個案例,由東浩集團(原世博集團)和蘭生集團合并重組而成的東浩蘭生國際服務貿易集團正式揭牌。這是一場以打造“航母”為目標的國資整合大戲。 而與一周多前公布的整合消息不同,上海市國資委額外把上海外經貿投資集團也委托給東浩蘭生集團管理。對其原因,上海市國資委主任王堅的回答很令人回味,“我們希望通過這次管理關系的變更,有利于進一步樹立和整合資產,為下一步資產重組預留空間。”他同時承認,明年將是關鍵的改革推進年,一系列具體舉措都將浮出水面。 在此次改革細則出臺之后,包括東方明珠、上海梅林等在內的幾家上市公司高管在接受《理財周報》記者采訪時對相應話題均保持謹慎,“細則雖然出臺,但控股股東和公司都還沒有接到涉及公司本身的具體改革方案,大家還多是保持觀望,走一步看一步。” 值得注意的是,百視通(600637.SH)在12月5日公告其全資子公司文廣科技擬參與競購上海明珠廣播電視科技公司40%股權,文廣科技擬轉讓上海東方數據廣播公司28%股權。這兩個股權競購與轉讓均與另外一家同屬上海國資委旗下的傳媒企業東方明珠有關。聯想到近日滬上董秘圈的說法,這樣的轉讓與競購不得不讓人將上述兩家上市公司與上海國資改革聯想在一起。 東方明珠的相關人士對此卻予以了否認,“我們最近和百視通所做的股權交易,是在對集團業務進行整合,更好地進行產業梳理,這個工作是公司一直就在進行的,并不是國資改革的配套工作。現在我們還沒有接到國資改革的相關文件。” 接近上海國資委的相關人士給《理財周報》記者一份未經證實的市國資委15家擬試點整合的名單。除了上述提到的金豐投資、東方創業、東方明珠和百事通之外,其余11家分別是:上海機場、上海建工、光明乳業、申能股份、錦江股份、錦江投資、長江投資、上實發展、氯堿化工、申通地鐵和鳳凰股份。 光明換帥牽動市場神經 實際上,在等待國資改革細則落地之前,上海國資系統人士調動依然先期展開。 上海市市管干部提任前公示顯示,單從下半年來看,6-7月就有上海地產集團、上海久事公司、華誼集團、上實集團和百聯集團等多家企業換帥。其中,上海市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局長馮經明赴任上海地產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一職;靜安區委書記龔德慶赴任上海久事公司委員會書記;劉訓峰接替金明達擔任華誼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王偉接替滕一龍擔任上實集團董事長。 8月,城投控股董事長孔慶偉調任上海市金融工委黨委書記;9月,上海國盛副總裁、上海建筑材料總公司董事長、耀皮玻璃董事長林益彬出任上海市國資委副主任;10月,上海電氣副總裁陳干錦擔任上海張江集團黨委書記、總經理,以接替已于今年8月被任命為浦東新區副區長的丁磊。 進入11月底,人事變動再出重磅消息。光明集團董事長王宗南因健康問題請辭,由于光明集團旗下有包括光明乳業、金豐酒業、上海梅林以及海博股份(600708.SH)四家上市公司,繼任者又是上海市國資委黨委副書記呂永杰,而上海梅林又恰巧剛剛公布股權激勵方案,因而再度引發市場對相關上市公司整合的遐想。 “相應領導崗位的調整,其中一部分是出于年齡以及身體狀況等原因考慮,但由于當下正值上海新一輪國資改革起步的敏感時期,因此不排除一些領導的換防就是出于國資改革的目的。”滬上一位私募基金經理向《理財周報》記者表示。 利好出盡資本退潮 早在8月,上海國資改革的大綱就已有透露,但由于彼時自貿區的開設正如火如荼,帶動了一批概念股,如陸家嘴、外高橋、上港集團等“一飛沖天”,因此機構的存量資金還是駐扎在自貿題材。 10月中旬,上海國資改革再度引起關注。而這一切,都在機構的部署當中,由于當時三中全會臨近,一系列的概念,包括土改、二胎、養老、國資改革等成為了基金經理幾個選擇的方向。 “我們定下來是選擇國資改革。它的概念藍籌股比較多,中小板企業今年炒過幾輪,二胎涉及的乳制品也一樣。考慮到我們險資的屬性,就將部分籌碼放在改革概念股上。”一位養老保險的投資經理透露。 10月11日,上海國資改革的部分細則被曝光,當日及此后幾天,一些本地權重股出現漲停。徐家匯、東方創業、老鳳祥、錦江股份、上海九百等強勢漲停。其中,徐家匯、老鳳祥、錦江股份等三家的當日龍虎榜上,每家至少出現2家機構專用的席位。 吸籌、拉抬、出貨,這是機構獲利最簡單路徑。不過,10月底也是上市公司三季報的發布日期,雖有概念助推,但業績并未釋放的上海國企,股價反而陷入下行通道中。 “上海國企的效益不佳,無法配合概念的驅動。自貿區個股,比如外高橋封板,有上半年釋放業績的因素。能帶動上海國企龍頭股的,也僅有概念的進一步炒作。”前述基金研究員表示。 11月中旬,三中全會閉幕,上海國企改革方案推出的消息又流傳開來。這一次,徐家匯、錦江股份等紛紛開始反彈。11月15日,兩只股票一改一個月來的頹勢,強勢反攻且漲幅均超過5%。截至12月10日,總計17個交易日中,益民集團(行情,問診)、友誼股份(行情,問診)分別拉出13根、14根陽線。 “兩只股票10月中旬拉高后,一路下跌,或許是機構在補倉,也有打壓吸籌的可能。看他們的走勢,一路上漲后出現了套利空間。”前述投資經理表示。 同期的上海概念股,如益民集團、友誼股份等均出現相似的圖形走勢,其中友誼股份11月中旬登上龍虎榜,顯示有機構席位。他們的共同特點,就是10月11日拉高,此后下行至11月15日反彈,12月11日開始,又一路放量下跌。 兩連陰,三連陰,上述幾只股票12月11日起均出現放量跌幅。12月16日,徐家匯、老鳳祥下跌約7%、6%,上海梅林甚至跌停。改革方案正式公布的前一天,資金集中撤退的跡象已經相當明顯。截至上周五,這些股票仍持續陰跌,基本回到11月中旬的價位。 對此,一些機構人士表示,年底大盤整體處于弱勢,上海國企改革是老概念,為逃避和預期不符的改革可能,破均線的前提下,先撤離資金比較保險。 |
標簽:鋼材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