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晚間,華芳紡織發布公告稱,對華芳紡織重組草案中披露的2011年度棉紡和新型紡真面料的銷售收入與公司2011年度報告中的數據不一致的情況進行澄清。
華芳紡織認為,在編制2012年年報時公司發現,2011年年報上述兩項業務的銷售收入、成本的存在分類統計的差錯,但是總額沒有變化,故公司的重組草案披露數據正確。但是,這一公告因沒有更正說明依然受到媒體和市場質疑。
關鍵期頻出問題
近年來,受困于紡織行業持續低迷,2011年,華芳紡織的凈利潤出現了2.95億元的巨額虧損,2012年,雖然公司實現了1533.65萬元凈利潤收入,但是并非公司主營業務貢獻,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為負1.12億元,若無處置非流動資產的收入,2012年公司則會因為連續兩年出現虧損被實行“退市風險警示”。2013年前三季度,華芳紡織再次出現虧損,凈利潤為負1187萬元。
今年三季度業績報告公布以后,陷于困境的華芳紡織開始停牌籌劃重大資產重組事項。12月4日,華芳紡織公布了重組預案,擬以公司的全部資產和負債作為置出資產,與嘉化集團等96方擁有的嘉化能源100%股權的等值部分進行置換,置入資產作價超過置出資產作價的差額部分,由上市公司發行股份購買。同時,公司擬向符合條件的不超過10名特定對象非公開發行股份募集配套資金,募集金額為5億元。
重組預案公示后,12月4日至6日連續三個交易日,公司股票“一字”封于漲停板,股票交易出現異常波動。12月9日,公司股票再次封在漲停板。然而,就在股價為重組預案瘋狂上漲時,公司卻頻頻爆出諸多問題。
公布重組預案后僅十天時間,華芳紡織就再次身陷股權糾紛之中。12月13日,公司收到蘇州市中級法院通知,正式受理原告肖兆亞與華芳紡織的股權糾紛。按照原告肖兆亞的說法,此次華芳紡織面料的訴訟標的金額達4834萬元。華芳紡織表示稱,“該訴訟不會對華芳紡織正在進行的重大資產重組產生影響。”
但是,12月16日,華芳紡織又收到江蘇省證監局責令改正決定書,發現公司獨立性及信息披露存在問題。
華芳紡織因為財務系統的使用權限、公司全資子公司人士任免、公司經營決策、法務事項處理受大股東華芳集團控制,缺乏上市公司獨立性。同時,公司在2012年年度報告中,未按照相關規定對公司與控股股東之間存在的不能保證獨立性、自主經營能力等情況進行真實、準確、完整地披露。因此被江蘇省證監局責令整改。
市場分析人士表示,上市公司缺乏獨立性,違反了上市公司管理規則,將直接影響到公司的正常經營,包括關聯交易頻繁、財務數據失真、大股東侵害上市公司和中小股東的利益等情況。這將是華芳紡織重組亟須解決的問題。
重組或出變數
監管層指出華芳紡織存在信批問題后,公司又被爆出重組預案財務數據和年報數據“打架”的現象。
在重組預案中,華芳紡織對近年來的主營業務情況介紹道,公司2011年來自棉紗、新型仿真面料的營業收入分別為92088.14萬元和71549.80萬元,這兩項業務在公司2011年年報中的營收數據卻顯示為103642.94萬元、59995.00萬元。
對此,華芳紡織在公告中澄清,公司在編制2012年年報時就發現上述兩項業務存在分類統計的差錯,但是公司營收總額沒有變化,公司重組草案披露數據正確。
但是,市場人士認為,上市公司財務數據在沒有正式公告變更的情況下,就被隨意篡改,凸顯了公司財務管理以及信息披露的亂象,說明公司存在很大的內控和經營風險,也將給資本市場和投資者帶來很大風險。
此外,華芳紡織擬注入資產高達241%的溢價也受到市場的關注。
重組預案數據顯示,華芳紡織擬置入資產嘉化能源截至評估基準日2013年9月30日的總資產賬面價值為37.85億元,負債賬面價值為20.83億元,股東全部權益賬面價值為17.01億元,但是評估值卻高達58.10億元,增值41.09億元,增值率高達241.49%。
2010—2013年,嘉化能源前三季度實現的凈利潤分別為1.55億元、2.31億元、3.07億元、3.02億元,重組預案公布后,2014—2016年,嘉化能源預測凈利潤卻分別為5.28億元、5.94億元、6.88億元。
“在化工行業低迷的市場中,化工資產能獲得241%的高溢價評估不多見。”東北證券(行情,問診)分析師對本報記者表示,目前化工行業整體還處于萎靡不振的行情,化工企業多數還徘徊在虧損狀態,嘉化能源的評估值確實屬于高溢價,該資產的盈利預測同樣讓人詫異。
華芳紡織似乎也看到了風險,在重組預案重大風險提示中,把交易標的資產評估風險列在第一位,并稱“涉及資產的評估值均為預估值”,“預案披露的盈利預測及資產評估數據可能與最終的審核和評估結果存在差異。”
同時,在第二項風險提示中,華芳紡織即提示“交易可能取消風險”。“如果公司股價異常波動或異常交易可能涉嫌內幕交易,本次重組可能被暫停、中止或取消;若置入資產業績大幅下滑,交易可能將無法按期進行。”
分析人士指出,如果華芳紡織不能解決自身面臨的獨立性和信批問題或者公司持續爆出其他風險因素,公司的重組事宜可能也將面臨被取消的結局。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