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中國化工報》8版《石化裝備企業抓機遇做大做強》一文報道:據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的統計數據,今年以來,化工裝備行業整體表現不俗,1~8月專用設備制造業累計完成銷售收入2357.6億元,同比增長14.5%。石化裝備企業正抓住市場機遇,加速發展,向做大做強方向邁進。
最近,石化強國夢在業內總被反復提及,但如果關鍵生產裝備多半依賴進口,那么無論石化行業體量打造得如何龐大,石化強國夢也是很難實現的。所以,筆者認為,我國自主石化裝備在質量上的提檔和規模上的升級是圓石化強國夢的關鍵因素。
實際上,近年來我國石化行業穩步發展,為國產石化裝備制造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首先,石化行業投資規模穩步提高,總體投資增速保持20%以上,其中生產裝備占據主體地位;其次,石化裝備更新改造步伐加快,產業升級提速、行業兼并重組、企業出城進園、大規模搬遷轉移項目、新興化工產業崛起以及裝置大型化趨勢,均對石化裝備需求大幅增長;再次,通過多年自主研發和引進吸收消化,我國石化裝備業積累了較為豐富的制造經驗,在一些大型設備制造領域取得了可喜的進展,如大型聚酯成套裝備、EO反應器、石油鉆探設備、煤氣爐、離子膜、天然氣設備、煤制油制烯烴裝置等,均取得重大突破。
由此可見,我們對做大做強國產石化裝備業應當充滿信心。筆者認為,當前國內石化裝備業還應當從以下幾方面形成新突破。
一是要在國家層面上整合研發資源,加大研發資金投入。企業應著力研發具有獨立知識產權的石化裝備技術和加工工藝,以價廉物美的裝備武裝國內石化行業,并積極搶灘全球石化裝備市場。
二是要科學引進吸收消化國外技術,加快轉變形成自己的生產力。正如上世紀90年代南化公司化機廠一樣,在聚酯裝備制造上,先對洋設備進行消化吸收,進而升華為自主技術,為國內聚酯行業提供了價廉物美的成套聚酯裝備。
三是要強化協作分工,實行資源共享共榮。一方面是要打破地域和所有制限制,實現資源共享和業內合作,發揮合力作用攻堅克難,加快研發成果使用推廣;另一方面就是發揮各自專業化優勢,不能見到有利可圖項目就搞“一窩蜂”。
須知,我國石化裝備制造能力已達到相當規模,某些制造領域技術也已達到較高水平。目前全國具有一、二類壓力容器制造資格的制造廠有3000多家,具有三類壓力容器制造資格的有700多家,具有ASME制造資格的有近200多家,每年可以生產石化非標設備50萬~60萬噸。然而,我國石化裝備制造業的現狀仍難盡如人意,一般石化裝備制造能力過剩,而石化重大裝備制造能力不足,部分關鍵石化設備仍依靠進口。如煤氣化設備,從總處理量來看,排在全球第一位、第二位的都是國外技術。
由此可見,國內石化裝備業肩負著神圣而沉重的歷史使命,行業應當多出成果、快出成果,用國產石化裝備,裝備國內石化產業。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