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改善空氣質量,市政府下定決心——
12月2日,武漢市政府常務會原則通過了《武漢市改善空氣質量行動計劃》(2013~2017年),要求明年內完成三環線內化工企業關停或搬遷。這是繼2008年8月4日武漢市政府常務會通過《關于加快推進三環線內化工企業搬遷整治工作的實施意見》之后又一重大舉措,給武漢市三環線內化企下達了最后“通牒”。
2008年以來,武漢市三環線內的127家化企已經關停或搬遷了40家,其中搬遷的化企分別落戶到武漢化工新城北湖組團、洪山區左嶺化工都市工業園和省內黃岡等地。這些搬遷化企目前已呈現出快速發展勢頭。面臨當前城市大氣污染的嚴峻形勢,武漢市政府再次出手,規定三環內剩下的87家化企明年內將全部關停或搬遷。
化企:借搬遷謀劃升級
“從我們了解的全球情況來看,越是發達的地方,危化品企業離城市的距離越趨于合理。我們準備搬遷至黃岡化工園后,將通過5年左右時間實現10億元的銷售額。到那時,再合理地整合各種資源、能源,企業的未來發展將是樂觀的。”武漢青江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恒明說。
青江化工早在2009年11月就與黃岡市政府簽訂合同,投資5.5億元將總部遷至黃岡化工園。目前,搬遷工作正在緊鑼密鼓地推進,今年將基本建成黃岡生產項目。據了解,在搬遷之前,青江化工為保證安全環保,專門請有關研究機構對企業原址做了土壤修復方案,以消除安全、環境隱患。“我們要堅持到最后一分鐘不出安全環保事故。我們在這個地方生活工作了幾十年,最后要干干凈凈、清清白白地告別,到新的地方去發展。”張恒明這樣告誡企業的干部員工。
武漢無機鹽化工廠是湖北省石化行業重點創匯企業,也在這次搬遷之列。2009年12月18日,該廠就與洪山區左嶺化工都市工業園簽約,計劃從硚口區遷往洪山區左嶺鎮。搬遷改造項目計劃投資5億元,用地250畝,建成后形成每年20萬噸生產規模,實現年銷售收入15億元。
“目前搬遷重建工作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進駐左嶺化工都市工業園后,我廠有望實現從粗放型向精細型、工農業級向食品醫藥級的轉型,實現綠色、循環、安全發展。”無機鹽化工廠廠長聶治平說。
武漢方圓鈦白粉有限責任公司明確外遷至黃岡化工園區,占地300畝,投資3.5億元建設年產2.5萬噸硫鐵鈦聯產法清潔生產鈦白粉搬遷項目,計劃2015年建成,預計達產后年銷售收入3.5億元,利潤總額2500萬元。目前已初步計劃在黃岡建設一套年產3萬噸金紅石型鈦白粉的生產裝置,項目環評工作已著手進行。
“搬遷對于我們是挑戰,更是機遇,依托我們多年生產經營實踐和潛江廠項目建設經驗,成功實現搬遷,將極大提升企業的整體實力。同時將從根本上改善員工工作環境。”該公司總經理毛明說。
專家:搬遷乃大勢所趨
“三環內化企關停或搬遷,是建設生態武漢的重要途徑之一。此舉是城市建設發展的需要,是保障人民生活的需要,同時也是企業的社會義務和責任。”江漢大學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院長李忠銘說。
李忠銘告訴記者,當前武漢市三環內已成為城市中心,三環內的很多企業已經被居民區包圍。生產過程中,雖然企業也采取了措施保證各項環保指標達標,但由于防護距離達不到要求,異味、噪音等對市民生活仍造成不良影響。此外,相當一部分企業,由于建廠時間較長,在環境、安全方面存在很大隱患。11月以來,武漢連續多天經歷重度污染困擾的狀況,也說明了城市建設中產業結構和布局的重要性。武漢市的化工企業,有責任,也應該擔負起相應的責任。
李忠銘對現有的部分化企表示了擔憂:原來在三環內的化企,多是比較老的企業,許多企業由于技術落后、設備老化、控制水平不高等原因,出現了生產能耗、物耗過高、經濟效益較低、環保水平不高的狀況,嚴重地影響了企業的市場綜合競爭能力。在過去,一些企業也針對這些問題做了許多工作,但由于場地的限制、原有裝置水平的限制等原因,解決問題的效果并不理想。
“現在要搬遷,實際上是企業進行全面改進的機會。我以為,企業可以根據市場需求進行產品調整,改進生產技術水平,實現清潔生產。如使用無毒或低毒的原輔材料,使用清潔能源和高效利用能源,提高生產過程管理控制水平,達到節能、降耗、減排、增效的目標。”李忠銘充滿期待地說。
政府:環保政策再加碼
除了化企被要求遷出市區外,武漢市還提出全面實施清潔能源改造,2014年完成二環線至三環線范圍內755臺燃煤鍋爐、窯爐清潔能源改造;2016年完成3個國家級開發區清潔能源改造;2017年完成全市省級工業園區清潔能源改造;2017年,武漢將實現煤炭消費占能源消費比重降低到50%以下,全市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較2012年降低20%;重點行業排污強度較2012年下降30%以上。
今后,武漢市還將實施更加嚴格的建設項目環境準入制度,禁止新建鋼鐵、水泥、玻璃、焦化、有色等行業的高污染項目,嚴格控制除武漢化學工業區外的新建石化、化工等項目。同時,全面推行大氣排污許可證制度。力爭通過5年努力,到2017年,武漢市空氣中可吸入顆粒物(PM10)年均濃度比2012年下降20%,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比2013年下降20%,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逐年增加。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