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分離膜產業在經歷多年20%以上的增長之后,今年增速開始回落。通過技術革新來提升產品競爭力和“走出去”開拓國際市場“兩條腿走路”,正在成為行業轉型、力求實現可持續增長的突破口。這是記者從12月2~4日在北京舉辦的2013中國水博覽會暨中國國際膜與水處理技術及裝備展覽會上捕捉到的新動向。
一年一度的膜展被認為是行業發展的“風向標”。展出面積比去年減少了近1/4,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膜行業今年的經營形勢。據中國膜工業協會秘書長尤金德介紹,許多工業行業陷入虧損,環保治理項目資金無法到位,影響了膜行業的業績,導致今年膜產業的增速有所減緩。據協會對30家重點分離膜企業的統計估算,2013年膜產品總收入為40.54億元,比上年增長17.4%,增速回落8.4%左右;企業總收入109.9億元,比上年增長13.9%,增速回落8.2%。其中膜產品收入增加的有14家,下滑的有10家,7家持平。
由于傳統工業領域需求不佳,大力進行技術革新并以此開拓市場藍海成為不少企業的共識,展會上展出的一大批新產品也印證了這一點。
北京廷潤膜公司展出了填補國內空白的雙極膜,該產品能直接將水中的鹽類物質轉變成有用的酸和堿,可解決高鹽廢水難處理的問題,并實現鹽的綜合利用。北京坎普爾公司的盒式MBR新產品實現了無泵過濾,解決了傳統MBR的中空纖維膜易斷絲等難題。北京時代沃頓、廈門三達等公司重點推介了高技術含量的納濾膜產品。
尤金德告訴記者:“近兩年我國膜行業技術進步顯著。據統計,2012年在世界著名刊物上發表的膜領域論文總量中,中國占30%,位列世界第一,超過了美國。這些新技術帶來的新產品正不斷涌現,并為行業發展帶來新活力。”
生產技術和產品品質的提高,使中國膜不僅奪回了國內市場,部分企業的產品還遠銷國際市場。尤金德說:“由于國產膜質量不斷提高,性能良好,加上價格低廉、服務及時等原因,大批產品和工程正在‘走出去’,部分國產膜產品已經暢銷國際市場。”
國內膜外殼制造龍頭企業——哈爾濱樂普實業發展中心已經建立了全球銷售網絡,基本實現全球銷售地區全覆蓋。上海斯納普公司今年出口比例達到近40%,出口區域覆蓋包括歐美發達國家在內的42個國家。部分企業全球銷售網絡的展示,在展會上格外引人注目,就是最好的“注腳”。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