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凝水處理是我們水環出化學水處理的其中一部分。我們采用4套處理量為250M3/h的冷凝水處理裝置。
4.1 冷凝水進出水質要求
4.1.1 冷凝水進水要求
項目 |
數 量(mg/l) |
名稱 |
數 量(mg/l) |
||
溫度 |
95℃ |
總鐵 |
0.06 |
||
Cu |
0.007 |
SiO2 |
0.05 |
||
電導率 |
5us/cm |
PH |
7-8 |
||
Na+、K+ |
0.06 |
|
|
|
|
|
4.1.2 冷凝水水質要求
Na++K+ ≤0.01Mol/L PH 7.0±0.5
SiO2≤0.01PPM Cu ≤0.005PPM
電導率0.1us/cm 溫度 <600C
總鐵 0.01ppm
4.2 工藝流程選擇
為滿足水質要求選用過濾加混床系統,其水處理系統流程為:凝結水→一級換熱器→二級換熱器→三級換熱器→精密過濾器→體內再生陰陽混合離子交換器→凝結水箱。
4.2.1 主要設備選擇
由于凝結水回水溫度高(95℃)超過混床樹脂允許溫度上限,須經換熱器降溫至50℃,換熱器選用Sweep板式換熱器,一級冷卻水用混床出水;二級冷卻水用來自Pure water plant補給的純水;三級冷卻水用循環水。
過濾器選用精密過濾器,該過濾器濾元為蜂房式聚丙烯纖維線繞濾芯,可除去凝結水中的鐵、銅等懸浮雜質。
5.1 污水處理廠的概述
來自漿廠的廢水中所含化學成分較復雜,除具有一般污水性質外,尚含有油和較高的色度等其他污染物質,且污水具有較高的溫度,為此采用物化——生化相結合的污水處理工藝,能確保處理后水質達到排放要求。由于原污水水溫較高,故采用冷卻塔對原污水進行冷卻處理,以便保證后續生化處理的正常進行。由于紙漿廢水有機污染物濃度較高,本方案采用A/O生化處理和生物接觸氧化相結合的處理系統。而對污水中色度的處理采用加藥混凝反應進行處理。
廢水處理廠占地6.42公頃。污水處理廠總平面布置簡潔明快,功能分區合理,有廠前區、污水處理區、污泥處理區。由綜合樓、景點綠化形成廠前區。廠前區與主要生產區之間用綠化帶和道路隔開,避免互相干擾。廠區內建(構)筑物平面設計緊湊合理,并將使用功能相似的建筑物合并以減少其數量,節約資金。立面設計中,處理手法單純、統一,具有力量感,體現出鮮明的時代特色。
廢水處理系統的主要處理構筑物有格柵間、調節池、初沉池、儲存池、污水提升泵房、冷卻塔、A/O生化反應池、中沉池、生物接觸氧化池、二沉池、混凝反應池、沉淀池、污泥濃縮脫水間等
污水處理廠工程實施后,每年可去除約CODcr 6萬噸,BOD5 3.5萬噸和SS 2萬噸,能有效減少本項目對周邊環境的污染物排放,帶來良好的社會效益。
5.2 規模與水質標準
5.2.1 污水水量:
污水水量主要來源于漿廠生產廢水及廠區生活污水。污水量為:70000 m3/d,污水量總變化系數為:K=1.2。因此本廢水處理站的設計廢水量為:Qmax=84000m3/d=3500m3/h。
5.2.2 進水水質:
PH值:4.0~9.0 COD:≤2500mg/l
BOD5:≤800~1200mg/l TSS:≤850mg/l
水溫:≤650C 色度:≤1000Pt-co
AOX:≤20mg/l
5.2.3出水水質:
污水經過三級處理后的出水水質為:
PH值:6~9 COD:≤100mg/l
TSS:≤30mg/l BOD5:≤20mg/l
水溫:≤380C 色度:≤50times
AOX:≤8mg/l
5.3 處理方案與流程
制漿廢水是一種水量大、組份復雜的廢水,水質變動范圍大。廢水經過預處理再排放可改善污水水質,同時便于根據不同的廢水水質采取不同的預處理手段。在對制漿廢水進行最終處理時,有機物的去除一般以生物法為主,對難于生物降解的制漿廢水,采用厭氧(水解)好氧聯合處理較為合適,對易于生物降解的制漿廢水,可采用一段生物處理。色度的去除,一般以物理化學方法為主,對于規模大、處理水平高的工廠,可采用電解、化學絮凝、臭氧氧化等工藝。
本項目的廢水達到處理目標所要求的污染物去除率列于表2—1中,從表可知廢水處理廠對BOD、COD去除率高達95%以上。
表2—1 廢水處理效率設計要求表
類別 |
BOD5(mg/l) |
CODcr(mg/l) |
SS(mg/l) |
進水水質 |
1200 |
2500 |
850 |
出水水質 |
20 |
100 |
30 |
去除率(%) |
98 |
96 |
95 |
造紙工業廢水屬于比較難處理的廢水之一,而造紙工業廢水中最難處理的廢水是制漿廢水。以硫酸鹽漿廠為例,由于廢水中含有可溶性難生物降解的木質素,用生物法對COD的去除率很難達到90%以上。
世界主要造紙大國對制漿造紙廠廢水排放的控制主要是針對BOD,而對COD排放要么沒有要求,要么比較寬松。因此,他們對造紙廠廢水處理主要是去除廢水的BOD方法以生物處理為主。目前以活性污泥為主的生物好氧二級處理,完全能使BOD和SS的去除率達到95%以上,可滿足本項目廢水處理廠的設計要求,但生物處理法(曝氣段)CODcr 的去除率一般在60%左右,要使COD達標排放需進行三級處理。因此,必須對廢水進行三級處理,使其排放水質達到要求。
本方案設計采用以下處理工藝流程:
處理過程:廢水進入廢水處理系統后,先經過攔污柵清除較大雜物,然后進入調節池,在調節池里,攪拌機給于充分的攪拌混合以均衡水量水質,再進入初沉池,以重力沉降方式,去除廢水中SS及部分BOD、COD,再經污水提升泵房送到冷卻塔,用以降低水溫到35℃以下,出水進入A/O池和生物接觸氧化池,以去除大部分BOD和COD,沉淀池上層溢流水進入三級處理系統——混凝反應池,通過投加PAC藥劑和混凝反應池內機械攪拌機作用下進行混凝反應,沉淀后出流水進工廠總排出口。
在初沉池之后,設置一座事故池約6個小時儲量,作事故時應急用。
一沉池污泥、二沉池污泥、三沉池污泥以及終沉池污泥除部分回流外,其余送至污泥濃縮池,經污泥脫水機壓榨脫水成泥餅(含水率70%)后外運。
5.4 主要構筑物作用及特點
5.4.1 格柵間:
格柵作為廢水處的第一道工序,是用一組平行的剛性柵條制成的框架,可以用它攔截水中的大塊漂浮物。格柵通常傾斜架設在其它處理構筑物之前或泵站集水池進口處的渠道中,以防漂浮物阻塞構筑物的孔道、閘門和管道或損壞水泵等機械設備。因此,格柵起著凈化水質和保護設備的雙重作用。所以在進入初沉池之前設置格柵間。
紙漿污水中含有一定量的漂浮物及大顆粒懸浮物,一旦進入水泵或管道,必將發生堵塞現象,為防止堵塞,保護水泵及污水處理系統的穩定運行,特設置格柵一道,去除這些物質。
5.4.2調節池:
無論何種廢水在進入主體處理構筑物之前,通常需要先進行水質、水量的調解,為后續構筑物的運行創造必要條件。
工業廢水的水質和水量都是隨時間的轉移不斷變化的,流量和濃度的不均勻往往給處理設備帶來不少困難,或者使其無法保持在最優的工藝條件下運行。因此要調節污水水質和水量,以便使進入污水處理系統的污水盡量均勻。調解池具有以下作用:
1) 減少或防止沖擊負荷對處理設備的不利影響。
2) 使酸堿廢水中和,處理過程中pH保持穩定。
3) 調節水溫
4) 當處理設備發生故障時,起臨時事故儲水池作用。
由于漿廠污水的PH值偏低,因此在調節池中要時刻監測進水PH值的變化,如原污水的PH值偏低,需向調節池中投加燒堿,使污水的PH值在6—9范圍內。
5.4.3初沉池:
沉淀是在重力作用下,使懸浮液中密度大于水的懸浮固體下沉,從而與水分離的水處理方法。它的去除對象,主要是懸浮液中粒徑在10μm以上的可沉固體。在各種水處理系統中,沉淀的作用有所不同,大致如下:
1) 作為化學處理與生物處理的預處理。
2) 用于化學處理或生物處理后,分離化學沉淀物、分離活性污泥或生物膜。
3) 污泥的濃縮脫水。
4) 灌溉農田前做灌前處理。
普通沉淀池可分為入流區、沉降區、出流區、污泥區和緩沖區5個功能區。入流區和出流區的作用是進行配水和集水,使水流均勻地分布在各個過流斷面上,為提高容積利用系數和固體顆粒的沉降提供盡可能穩定的水力條件。沉降區是可沉顆粒與水分離的區域。污泥區是泥渣儲存、濃縮和排放的區域。緩沖區是分隔沉降區和污泥區的水層,防止泥渣受水流沖刷而重新浮起。以上各部分相互聯系,構成一個有機整體,已達到處理要求和沉降效率。
沉淀池按照水在池內的總體流向分為平流式、豎流式和輻流式以及斜板(斜管)沉淀池四種形式。
平流式沉淀池池型呈長方形,水在池中是按水平方向流過沉降區并完成沉淀過程的。其優點是沉淀效果好;對沖擊負荷和溫度變化的適應能力較強;施工簡易,造價較底。
豎流式沉淀池多用于小流量廢水中絮凝性懸浮固體的分離,池面多呈圓形或正多邊形。其優點是排泥方便,不需設機械刮泥設備,占地面積較小,管理簡單;缺點是造價較高,單池容量小,池深大,施工較困難。
輻流式沉淀池也是一種圓形的、直徑較大而有效水深則相對較淺的池子。其優點是建筑容量大,采用機械排泥,運行較好,管理較簡單;缺點是水流速度不穩定,造價高。
斜板(斜管)沉淀池是根據淺層沉降原理設計的新型沉淀池,它通過減少沉淀池的深度,可以縮短沉淀時間,因而減少沉淀池的體積,從而提高沉淀效率。在斜板(斜管)沉淀池中,水流方向相對于水平面而言是呈傾斜方向的。因此,斜板(斜管)沉淀池可以大大提高沉降效率和單位池體容量的處理能力。
經過比較分析,本設計采用輻流式初次沉淀池。因此,全廠共設二座輻流式初次沉淀池。 ( 如下圖: 輻流式沉淀池)
污水處理設備,水處理設備,城市污水處理設備
污泥靠池中水靜壓排出池外,浮渣通過排渣管排出,初沉池污泥和浮渣通過管道排入污泥濃縮脫水間儲泥池,進行污泥濃縮脫水后排放。
初沉池內配置配水裝置,出水堰等。出水堰選用可調式三角堰,以調整出水水位。
污水通過初沉池可去除大部分懸浮物,有機污染物及其它雜質也得到部分去除。
5.4.4 儲存池:
儲存池的作用是在緊急狀況下用來儲存污水的備用池子。平時進入儲存池管道的閥門是關閉的,只有在緊急狀況下才打開。儲存池設計停留時間為6小時。
5.4.5 污水提升泵房:
污水提升泵房的作用是將經初沉池處理后的污水提升到冷卻塔進行冷卻處理。
5.4.6 冷卻塔:
由于紙漿污水水溫較高,需進行冷卻處理才能進行下一步生化處理,因此本方案采用冷卻塔對紙漿污水進行冷卻處理。本方案設計采用一次性冷卻處理。
5.4.7 A/O生化反應池:
有機廢水經過一段時間的曝氣后,水中會產生一種以好氧菌為主體的茶褐色絮凝體,其中含有大量的活性微生物,這種污泥絮體就是活性污泥?;钚晕勰嗍且约毦?、原生動物和微生物所組成的活性微生物為主題。此外還有一些無機物未被微生物分解的有機物和微生物自身代謝的殘留物?;钚晕勰嘟Y構疏松,表面積很大,對有機污染物有著強烈的吸附凝聚和氧化分解能力,在條件適當的時候,活性污泥還具有良好的自身凝聚和沉降性能,大部分絮凝體在0.02~0.2mm之間。從廢水處理的角度來看,這些特點都是十分可貴的。
活性污泥法就是以含于廢水中的有機污染物為培養基,再有溶解氧存在的條件下,連續地培養活性污泥,再利用其吸附凝聚和氧化分解作用凈化廢水中的有機污染物。普通活性污泥法處理系統由以下幾部分組成:
(1).曝氣池: 在池中使廢水中的有機污染物與活性污泥充分接觸,并吸附和氧化分解有機污染物質。
(2).曝氣系統:曝氣系統供給曝氣池生物反應所必須的氧氣,并起混合攪拌作用。
(3).二次沉淀池: 二次沉淀池用以分離曝氣池出水中的活性污泥,它是相對初沉池而言的,初沉池設于曝氣池之前,用以去除廢水中粗大的原生懸浮物。懸浮物少時可以不設。
(4).污泥回流系統: 這個系統把二次沉淀池中的一部分沉淀泥再回流到曝氣池,以供應曝氣池賴以進行生化反應的微生物。
(5).剩余污泥排放系統: 曝氣池內污泥不斷增值,增值的污泥作為剩余污泥從剩余污泥排放系統排出。
活性污泥法凈化廢水的能力強、效率高、占地面積少、臭味輕微,但產生剩余污泥量大、對水質水量的變化比較敏感、緩沖能力弱。
5.4.8活性污泥性能的環境因素:
(1).溶解氧
供氧是活性污泥法高效運行的重要條件,供氧多少一般用混合溶解氧的濃度控制。一般說,溶解氧濃度以不低于2MG/L為宜。
(2).水溫
好氧生物處理時,溫度多維持在15~25℃的廢水原有溫度范圍內,溫度再高時,氣味明顯,而低溫會降低BOD的去除速率。
(3).營養料
各種微生物體內含元素和需要的營養元素大體一致。細菌的化學組成實驗式為C5H7O2N,霉菌為C10H17O6N2原生動物為C7H14O3N,所以在培養微生物時,可按菌體的主要成分比例供給營養。微生物賴以生活的主要外界因素為碳和氮,通常稱為碳源和氮源。此外,還需要微量的鉀、鎂、鐵、微生物等。
碳源——異樣型微生物利用有機碳源,自養菌利用無機碳源。
氮源——無機氮(NH3及NH4+)和有機氮(尿素、氮激酸、蛋白質等)。
生活污水及與之性質相近的有機工業廢水中,含有上述各種營養物質,但許多工業廢水中往往缺乏氮源和磷、鉀等無機鹽,故在進行生物處理時,必須補充氮、磷、鉀。投加方法有二:其一是與營養豐富的生活污水混合處理;其二是投加化學藥劑,如硫酸銨、硝酸銨、尿素、磷酸氫二鈉等。投加比例多采用BOD5:N:P=100:5:1,根據不同情況,氮變化于4~7之間,磷變化于0.5~2之間。
(4). 有毒物質
主要毒物有重金屬離子(如鋅、銅、鉛等)和一些非金屬化合物(如硫化物等)。油類物質數量亦應加以限制。
5.4.9 活性污泥的培訓與馴化
(1).活性污泥的培養
對城市污水或與之類似的工業廢水,由于營養和菌種都已具備,可用其初步沉淀水調整BOD5至200~300MG/L后,在曝氣池內進行連續曝氣,一般在15~20℃下經一周左右就會出現活性污泥絮體,要及時適當地換水和排放剩余污泥,以補充營養和排除代謝產物。換水的方法分間斷換水和連續換水。
間斷換水——混合液在曝氣到開始出現活性污泥絮體后,即停止曝氣,靜止沉淀1~1.5H,排放約占總體積60~70%的上清夜,再補充生活污水或糞便水,繼續曝氣。當沉降比大于30%時,說明池中混合液污泥濃度已滿足要求。第一次換水后,應每天換水一次,這樣重復操作7~10D,便可達到活性污泥成熟。此時,污泥具有良好的凝聚和沉降性能,含有大量的菌胺團和纖毛蟲類原生動物,并可使BOD5去除率達95%左右。
連續換水——當池容積大采用間斷換水有困難時,可改用連續換水。即當池中出現活性污泥絮體后,可連續地向池內投加生活污水,并連續地出水和回流,其投加量可控制在池內每天換水一次的程度。回流污泥量可采用進水量的50%。當溫水在15~20℃時,污泥經兩周左右即可培養成熟。
(2).活性污泥的馴化
如果工業廢水的性質與生活污水相差很大時,用生活污水培養的活性污泥應用工業廢水進行馴化。馴化的方法是混合液中逐漸增加工業廢水的比例,直到達到滿負荷。
為了縮短培養和馴化的時間,可將兩個階段合并起來進行。就是在培養過程中,不斷地加入少量的工業廢水,使微生物在培養過程中逐漸適應新的環境。
5.4.10 活性污泥法運行中常見的問題
(1).污泥膨脹
在二次沉淀池或曝氣池的沉淀區,有時出現污泥的膨脹與上浮現象。這時,污泥結構松散,沉降性差,造成污泥上浮而隨水流失。這樣不僅影響出水水質,而且由于污泥大量流失,使曝氣池中回合液濃度不斷降低,嚴重時甚至破壞整個生化處理過程。
廣義的講把活性污泥的凝聚性和沉降性惡化,以及處理水混濁的現象總稱為活性污泥的膨脹。也就是說,活性污泥的膨脹就是指污泥體積增大而密度下降的現象。
污泥膨脹上浮的原因很多,除了理化、生物及生化方面的原因外,還與運行管理和構筑物結構形式等有關。
解決污泥膨脹的方法因產生原因而異,概括起來就是預防和抑制。預防就是加強管理,即使監測水質、曝氣池污泥沉降比、污泥植樹、溶解氧等,發現異常狀況,及時采取措施。污泥發生膨脹后,要針對發生膨脹的原因,采取相應的措施:當進水濃度達和出水水質差時,應加強曝氣,提高供氧量;加大排泥量,提高進水濃度,促進微生物新陳代謝過程,以新污泥置換老污泥;曝氣池中含碳高而使碳氮比失調時,投加含氮化合物。
(2).污泥的致密與減少
污泥體積指數減少會使污泥失去活性。引起污泥致密與減少的因素有:進水中有機懸浮物突然增多;環境條件惡化,有機物轉化率降低;有機物營養減少;污泥上浮而造成污泥流失等。
(3).泡沫問題
當廢水中含有合成洗滌劑及其他起泡物質時,就會在曝氣池表面形成大量泡沫。泡沫影響二沉池的沉淀效率,惡化出水水質,影響環境衛生。
抑制泡沫的措施有:在曝氣池上安裝噴灑管網,用壓力水噴灑,打破泡沫;定時投加除沫濟以破除泡沫。
5.4.11 活性污泥法運行中需要測定的主要項目
污泥——在標準活性污泥法里,以SVI=50~150為理想,達到200以上則認為污泥可能膨脹;曝氣池混合液懸浮固體濃度MLSS或MLVSS——標準活性污泥法中,通常MLSS=1500~2000mg/L。生物相的顯微鏡觀察——號的活性污泥在顯微鏡下看不到或很少看到分散在水中的細菌,看到的是一團團結構緊密的污泥塊;不太好的活性污泥,在顯微鏡下可以看到絲狀菌,亦可看到一團團污泥塊;很差的活性污泥,則絲狀菌很多;鞭毛蟲和游動型纖毛蟲只能在有大量細菌時才出現;固著型纖毛蟲(如鐘蟲),存在于有機物很少,BOD5在5~10mg/L左右的廢水中;輪蟲在水質十分穩定、溶解氧充分時才出現。
(2)反映污泥營養的項目 屬于污泥營養的測定項目有:BOD5;出水氨氮(至少1mg/l);出水磷(至少1mg/l);溶解氧
A/O系統活性污泥法是將BOD去除與反硝化脫氮在同一池內同時完成的缺氧/好氧(Anoxic/Oxic,簡稱A/O)系統。A/O系統類型一般為延時曝氣,最小曝氣時間為6~8h,污泥齡應大于8~10d,有時甚至長達30d以上,總氮去除率可達90%以上。A/O系統由于出水水質好 、流程簡單、能耗與藥耗低、運行管理方便而得到廣泛應用。
A/O系統活性污泥法工藝流程簡單,處理效果好,水質凈化程度高,出水水質優良;占地面積小,基建投資不高;不存在細菌散布而影響周圍環境或有機污泥排放的第二污染問題;機械轉動設備少,能源消耗低,維修方便;正常運作中不須化學加藥,運行操作及管理簡單,運行成本低。因此A/O法在城市污水及某些工業廢水的處理中得到了廣泛應用。
A/O系統將厭氧狀況組合到活性污泥法中,使厭氧和好氧狀況在生化反應池內同時存在,形成厭氧—好氧活性污泥法。這種方法在去除BOD的同時能有效的去除氮、磷等營養物質,使污水生化處理得到進一步完善。
由鼓風機房向A/O生化池供氣,氣水比為11.5:1,通過微孔曝氣器進行充氧、攪拌,氧的轉移率為20%,設計根據生化池溶解氧含量的大小,自動調節鼓風機進口導流葉,改變向生化池的供氣量,從而使生化池中溶解氧減少或增大。
5.4.12 中沉池:
中沉池的主要作用是泥水分離過程,即去除懸浮于污水中的可以沉淀的固體懸浮物。(參見初沉池)
5.4.13 生物接觸氧化池:
污水經過沉淀、A/O法處理后,雖然大部分懸浮物及有機污染物已去除,但尚有部分懸浮物、溶解性有機物及其它雜質,污水還不能達到排放標準,必須進一步生化處理。
生物接觸氧化法是生物膜法的一種,生物膜法和活性污泥法一樣,同屬于好氧生物處理方法。但活性污泥法是依靠曝氣池中懸浮流動著的活性污泥來凈化有機物的,而生物膜法是依靠固著于固體介質表面的微生物來凈化有機物的。
生物膜凈化廢水的原理:生物膜成蓬松的絮狀結構,微孔多表面積大,具有很強的吸附能力。生物膜微生物以吸附和沉積于膜上的有機物為營養料。增殖的生物膜脫落后進入廢水,在二次沉淀池中截流下來,成為污泥。
生物接觸氧化法是一種浸沒型生物膜法,實際上是生物濾池和曝氣池的結合體。生物接觸氧化法又稱浸沒曝氣式生物濾池。在池中裝滿各種掛膜介質,全部濾料浸沒在廢水中。在濾料下部設置曝氣管,用壓縮空氣鼓泡充氧,廢水中的有機物被吸附于濾料表面的生物膜上,被微生物分解氧化。和其他生物膜一樣,該法的生物膜也經歷掛膜、生長、增厚、脫落等更替過程。一部分生物膜脫落后變成活性污泥,在循環流動過程中,吸附和分解廢水中的有機物,多余的脫落生物膜在二沉池中出去??諝馔ㄟ^池底的布氣管進入廢水中。
生物接觸氧化法中濾料是掛膜介質,對生物接觸氧化池的工作效能影響極大。對濾料的基本要求是:
(1) 單位體積濾料的表面積要大;
(2) 孔隙率要高;
(3) 水力阻力小
(4) 材質輕而強度高;
(5) 物理化學性質穩定,對微生物的增殖無危害作用;
(6) 價廉,取材方便。
生物接觸氧化池目前常采用的填料是聚氯乙烯塑料,環氧玻璃鋼等做成的蜂窩狀和波紋板狀填料。這種填料的特點是:在局部平滑面上生物膜附著較慢,稍有沖擊即剝離,調料之間不具備通道,使水流單調。把接觸填料做成網狀塑料組件,采用正向排列,既可防止堵塞,又可提高接觸效率。
生物接觸氧化池的優點是:固著于固體表面上的微生物對廢水水質、水量的變化有較強的適應性;管理較方便;由于微生物固著于固體表面,即使增殖速度慢的微生物也能生息,從而構成了穩定的生物系;污泥量較少;比較容易去除難分解和分解速度慢的物質。它的缺點是:濾料件水流緩慢,接觸時間長,水力沖刷小,生物膜只能自行脫落;剩余污泥往往惡化水質;動力費用高。
綜上所述,本設計在A/O法處理后采用生物接觸氧化法,它具有耐沖擊負荷強,污泥生成量少且不宜產生污泥膨脹,處理效果好,運行穩定,且勿需污泥回流,易于維護管理等特點。
在生化池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填料,填料的好壞決定了微生物能否被附著上以及能否生長繁殖好,這對污水中的COD、BOD5去除率影響甚大。本方案在生化池中設置主體蜂窩型玻璃鋼填料,其具有使用壽命長,負荷大,具有一定的柔韌性和剛性的特點,能對氣泡密集性多層次的切割,因此,大大地提高了溶解氧的傳遞速率,減小風量。填料載著生物膜在整個生物池中,始終保持空間密度的均勻分布,使水、氣、生物膜三者充分接觸提高了有機物去除率。此外,該填料掛膜、脫膜容易,耐溫,耐腐蝕,不結團堵塞。
生物接觸氧化法曝氣由鼓風機提供,設計氣水比10:1。
生物接觸氧化池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
5.4.14 二沉池:
二沉池的主要作用是泥水分離過程,即去除懸浮于污水中的可以沉淀的固體懸浮物。(參見初沉池)
5.4.15 混凝反應池:
膠體離子和細微懸浮物的粒徑分別為1~100nm和100~10000nm。由于布朗運動、水合作用,尤其是微粒間的靜電斥力等原因,膠體離子和細微懸浮物能在水中長期保持懸浮狀態,靜置而不沉。因此,膠體離子和細微懸浮物不能直接用重力沉降法分離,而必須首先投加混凝劑來破壞它們的穩定性,使其相互凝聚為數百微米以至數毫米的絮凝體,才能用沉降、過濾和氣浮等常規固液分離法予以去除。
混凝就是在混凝劑的離解和水解產物作用下,使水中的膠體污染物和細微懸浮物脫穩并聚集為具有可分離性的絮凝體的過程。它是廢水處理中應用得非常廣泛的方法。它既可以降低廢水的濁度、色度等感官指標,又可以去除多種有毒有害污染物?;炷ǖ闹饕獌烖c是工藝流程簡單、操作管理方便、設備投資省、占地面積少、脫色效率很高。
為了進一步去除污水中的COD和BOD5,去除污水的色度、氮、磷等營養鹽及某些非生物降解的有機物濃度,需要向污水中投加混凝劑。
目前最常用的混凝劑有無機金屬鹽類和有機高分子聚合物兩大類。前者主要有鐵系和鋁系等高價金屬鹽,可分為普通鐵、鋁鹽和堿化聚合鹽;后者則分為人工合成的和天然的有機高分子聚合物兩類。本工藝中混凝劑選用聚合氯化鋁(PAC),它對水溫、pH值和堿度的適應性強,絮體生成快且密實,使用時無需添加堿性助劑。腐蝕性小。最佳pH值為6.0~8.5,性能優于其它鋁鹽。
混凝過程是混凝劑與水及膠體和細微懸浮物之間相互作用的復雜物理化學過程。為了獲得易于分離的絮凝體和盡可能低的出水濁度,就必須根據原水中膠體和細微懸浮物的性質、濃度和介質性狀,正確控制過程的工藝條件。這些條件主要有水溫、pH值、混凝劑的種類和用量,以及攪拌時間和攪拌強度。在廢水的實際處理中,通常需要通過混凝試驗確定處理過程的最佳工藝條件。
因此,本工藝中,二沉池出水進入混凝反應池進行三級處理,混凝反應池采用折板式反應池。水力停留時間為t=20分鐘。投藥由加藥消毒間內的加藥泵投加,投藥量由實際運行調試決定。
標簽:
相關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