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鉭酸鹽光催化劑制備中存在的問題,中科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環境科學與技術研究室科研人員開展了熔鹽-水熱結合制備鉭酸鹽新方法的研究。
導體光催化技術可以利用光照激發半導體產生的導帶電子和價帶空穴,進行氧化還原降解有機污染物或分解水獲取氫氣。因此,光催化技術在能源和環境治理方面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目前制約光催化發展的關鍵仍在于研發高效、穩定的光催化材料。近年來,鉭酸鹽光催化劑主要是通過傳統的高溫固相法制備而成,該方法使用的高溫燒結會使合成的鉭酸鹽顆粒較大、比表面積較小,從而使光催化劑活性相對較低。由于Ta2O5極難溶解而且很難實現液相合成,有關鉭酸鹽光催化材料形貌控制方面的研究鮮有報道。因此,鉭酸鹽光催化材料的可控制備是當前研究的難點。
科研人員利用熔鹽法制備一種可溶性的鉭酸鹽前驅體,在簡單調控水熱過程中加入堿的量即可實現納米鉭酸鹽不同暴露晶面的調控,制備出了暴露面為{111}晶面的納米八面體和暴露面為{101}晶面的納米片,首次實現了鉭基光催化材料主要暴露晶面的調控。經光催化性能測試結果顯示納米八面體的光催化性能是納米片的4倍,表明通過暴露晶面的調控實現了光催化性能的調控。該研究為鉭酸鹽的可控制備及高效光催化材料的篩選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借鑒。
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美國化學會期刊ACS Applied Materials& Interfaces, 2013, 5(20):10260−10265。
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百人計劃”、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青年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工程、自治區國際合作等項目的資助。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