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鋰云母中成功制備出電池級碳酸鋰,同時分離出銣銫鹽,這一鋰產業鏈尖端技術,在我國不僅獲得了突破,而且多家企業正在逐步產業化;自主技術產品不僅質量達到或超過國際一流水平,成本還遠遠低于國際領先企業,提升了我國在碳酸鋰工業原料領域的國際地位——以“亞洲鋰都”宜春為代表的國內鋰產業,正在搶占全球技術制高點,提升市場話語權。這是記者從上周舉行的江西(宜春)鋰電新能源推介會上了解到的。
據宜春市鋰能局負責人介紹,依托豐富的鋰礦資源,江西省宜春市于2009年開始發展鋰電新能源產業。目前宜春市已初步形成了一條較為完整的鋰產業鏈,鋰云母制備的高純碳酸鋰、銣鹽、銫鹽等鋰電原料產品不僅實現產業化,部分產品也已初步具有市場定價權。因上述高端產品國際上也僅有極少數企業能夠生產,待萬噸級碳酸鋰、百噸級銣銫鹽生產線投產后,將有望實現進口高端產品的全面替代。宜春的碳酸鋰工業原料市場話語權還將進一步增強。
據業內專家介紹,銣鹽、銫鹽都是鋰電產業中的高附加值產品,銣鹽全球市場年需求量在10噸左右,銫鹽約為200噸。我國脫硫、脫硝催化劑領域的銣鹽、銫鹽產品目前以進口為主,此前因技術由少數國外企業壟斷,市場價格高達500萬元/噸。
江西銀鋰新能源有限責任公司高管告訴記者,今年10月份公司興建的第一條鋰云母制備年產碳酸鋰500噸、銣銫鹽50噸及副產品的生產線開始試產,目前電池級碳酸鋰、銣銫鹽的產量和品質均達到或超過設計要求,且成本遠遠低于國外企業。該項目采用自主技術實現了宜春鉭鈮尾礦鋰云母的低成本綜合利用,形成了高純度碳酸鋰、氫氧化鋰、氯化鋰、銣鹽、銫鹽、二氧化硅等六個系列產品。其高純碳酸鋰、銣鹽、銫鹽已經初具市場話語權,特別是銣鹽、銫鹽在脫硫、脫硝領域競爭力較強。
中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李新海告訴記者,宜春市合縱鋰業科技有限公司自主開發了從鋰云母中提取碳酸鋰這一尖端技術,并建成年產1000噸碳酸鋰生產線,年產1萬噸的生產線也在緊鑼密鼓地籌建之中,量產后將進一步增強宜春碳酸鋰工業原料的市場話語權。
宜春市鋰能辦主任、鋰能局局長羅智勇表示,宜春可開采氧化鋰儲量占世界的12%。預計2013年宜春鋰產業全年主營業務收入將突破25億元,隨著自主技術項目的陸續動工、投產,預計2014年主營收入可達到50億元,2015年將達到100億元。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