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區是典型的資源型工業城市,但煤炭、石灰石等資源屬不可再生資源,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海南區走依托資源、延伸資源、超越資源之路,努力尋求接續產業、替代產業。近年來,國際原油價格波動頻繁,發展氯堿工業正是石油化工的替代產業,這給海南區氯堿工業發展帶來了機遇;塑料制品的廣泛運用,范圍的不斷擴大,市場容量的不斷增加,為海南區氯堿企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前景。再加上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資源優勢以及便利的交通和在發展氯堿工業過程中擁有的技術優勢,更增添了海南區打造全國重要煤焦化、氯堿化工基地的信心。
依托氯堿化工
走精深加工之路
追溯海南區化學工業的歷史我們可以得知,海南區化學工業起步于上世紀50年代,烏海化工廠(如今烏海化工有限公司的前身)職工用簡陋的設備熬出了堿,并用天然堿生產簡單的產品小蘇打和燒堿,就此拉開了我市化工業發展的歷史篇章。1987年,我市提出“以煤電、化工、建材工業為主體,以輕工業、種養業為兩翼”的主體兩翼經濟發展戰略,化工作為主體產業之一,從此步入了新的發展階段,海南區的堿化工、煤化工和鹽化工也隨之迅速發展起來。堿化工首先步入發展快車道,不僅原有產品的產量大增,而且增添了許多新品種,其中烏海化工廠生產的“天湖”牌產品還成為出口創匯的名牌產品。但由于當時建設規模等級較低,生產工藝較簡單,所以化學工業一直在低水平徘徊。同時,受產業鏈條短,缺乏能夠消化本地初級化工產品的龍頭企業等條件制約,海南區化工產品大多只能作為附加值低的原料出售。
1995年,烏海市化工有限責任公司經過技改擴產后新上了2萬噸的氯堿項目,但當時的產品也僅限于燒堿、鹽酸和液氯,由于當時純堿的銷售市場比較好,所以延伸的產品也只有純堿,PVC產品還是空缺。直到2007年4月28日,烏海化工有限公司PVC項目一期工程破土動工,這個舊貌換新顏的老廠的歷史被改寫了。經過工程建設者13個月的緊張施工,烏海化工有限責任公司30萬噸PVC項目,一期15萬噸PVC工程一次性開車成功,產品各項指標都達到國家標準。這一歷史性時刻,標志著海南區氯堿生產上了一個新臺階。
隨著氯堿化工的不斷發展成熟,依托氯堿化工,海南區側重走精深加工之路,如今不僅海化年產“30萬噸PVC、30萬噸燒堿”的項目和擴建項目已全面完成,成為國內氯堿工業和純堿工業并重的大型化工生產企業。同時,海亮塑膠、盛遠塑膠等企業圍繞PVC落戶的管材型材、壓延膜企業也已開花結果。海南區已邁出由PVC原材料向各類成品轉變的步伐,一條煤—電—電石—PVC—氯堿化工產品深加工的產業鏈已初步形成。
合理利用煤資源
延伸煤化工產業鏈
煤焦油,是煉焦工業煤熱解生成的粗煤氣中的產物之一,是生產塑料、合成纖維、染料、橡膠、醫藥、耐高溫材料等的重要原料,也可用來合成殺蟲劑、糖精、藥品、炸藥等多種工業品。
當煤炭資源為海南區經濟的發展帶來強勁生命力之時,如何利用有限資源,讓城市經濟發展持續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是海南區委、區政府的擔當與責任。為此,海南區合理利用煤資源,在延伸煤產業鏈條和做精煤化工產品上下功夫。如今,無論是已建成的神華煤焦油綜合利用和黑貓炭黑煤焦油制炭黑項目,還是正在建設的百盛化工20萬噸煤焦油加氫、懿峰工貿氯堿化工配套項目,都在為海南煤焦化的發展書寫著濃墨重彩的篇章。為了實現產業鏈延伸,黑貓炭黑還建設了30萬噸煤焦油精制炭黑油節能技改項目,對煤焦油進行深加工,進一步分解為輕油、脫酚酚油、工業萘、苯酚、洗油、改質瀝青等產品,并與三興精細化工聯手,繼續進行工業萘、蒽油、粗酚等化工產品的深加工,制成多種精細化工產品。而蒙達湖橡膠制品有限公司也正是看準了與黑貓炭黑為“友鄰”的優勢,“近水樓臺先得月”,加緊子午輪胎項目的建設。
如今,海南區依托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的氯堿化工、煤焦化工及其深加工項目,像一只振翅的大鵬,正向著更高更遠的目標飛翔。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