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0年8月起,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開始新一輪重大升級改造,改造后光源整體性能將提高近50倍。整體改造項目目前進展順利,將于年底全面完工,預計2014年上半年驗收。
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坐落在安徽合肥中國科技大學西校園中,這是國家計委批準建設的我國第一個國家級實驗室。實驗室擁有的同步輻射光源是目前國內高校中唯一一臺大科學裝置和國家級實驗研究平臺。
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建有我國第一臺以真空紫外和軟X射線為主的專用同步輻射光源。其主體設備是一臺能量為800MeV、平均流強為100~300mA的電子儲存環,用一臺能量200MeV的電子直線加速器作注入器。來自儲存環彎鐵和扭擺磁鐵的同步輻射特征波長分別為2.4nm和0.5nm。
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現建有X射線光刻、紅外與遠紅外、高空間分辨X射線成像、X射線衍射與散射、擴展X光吸收精細結構、燃燒、X射線顯微術、原子與分子物理、真空紫外分析、表面物理、軟X射線磁性圓二色、光電子能譜、真空紫外光譜、光聲與真空紫外圓二色光譜、光譜輻射標準與計量等15條光束線和相應的實驗站。
同步輻射是一種強度大、亮度高、頻譜連續、方向性及偏振性好、有脈沖時間結構和潔凈真空環境的優異的新型光源,可應用于物理、化學、材料科學、生命科學、信息科學、力學、地學、醫學、藥學、農學、環境保護、計量科學、光刻和超微細加工等眾多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領域。
合肥同步輻射光源于1983年4月8日由國家計委批準立項,并直接命名為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規定其為國家級公用實驗室,這是我國第一個國家實驗室。1989年4月建成出光,1991年12月26日通過國家科委組織的國家鑒定和國家計委委托中國科學院進行的國家驗收,1993年4月正式向國內外開放。合肥光源是第三代同步輻射光源之一,同步輻射光源被稱為繼電光源、X光源和激光光源之后,第四次為人類文明帶來革命性推動的新光源。
10月23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科研人員正在進行相關科研設備的安裝調試。該實驗室是1983年中國批準建設的第一個國家實驗室,從2010年8月起,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開始新一輪重大升級改造,改造后的合肥光源將首批完成燃燒、軟X射線成像等5條從插入元件引出的光束線和實驗站的建設,充分發揮合肥光源在真空紫外能區的優勢,整體性能將提高近50倍。整體改造項目目前進展順利,將于年底全面完工。
今年5月,中國科大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吳自玉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和陳仙輝領導的小組利用X射線吸收譜學,在三維原子尺度上研究了鐵基超導材料的同位素效應,取得了重要進展。
自2008年鐵基超導材料被發現以來,一直是凝聚態物理的重要研究熱點之一。然而對鐵基超導機制的理解存在著廣泛的爭議。繼我校陳仙輝教授研究組和吳自玉研究組利用Tc和磁測量首次發現鐵基超導材料的同位素效應之后,他們又利用新發展的同位素微觀效應的溫度依賴EXAFS探測方法,研究了鐵基超導材料的同位素效應的微觀機制。最新的研究指出,對于超導體,同位素摻雜對Fe-As和Fe-Fe的平均健長和靜態分布幾乎沒有影響,但調制它們的熱無序分布;通過關聯愛因斯坦模型可以精確獲取不同鐵同位素樣品的Fe-As和Fe-Fe特征振動頻率,從而測定了Fe-As和Fe-Fe局域晶格振動的同位素效應因子。
這種微觀方法測得的同位素效應因子與電阻和磁化率測量的同位素指數基本相同,進一步表明電-聲子相互作用在的超導機制中扮演著重要作用。同時,Fe-Fe和Fe-As振動分別分布于不同的垂直平面,它們幾乎有相當的同位素效應,表明具有與銅基高溫超導材料不同的三維超導特性。
同步輻射光源已成為前沿科學研究的重要平臺。吳自玉研究組發展的一系列的基于同步輻射裝置的新方法和新技術,可用于研究超導材料、磁性材料以及各種低維材料的微觀局域電子/原子結構。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