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首次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明確提出建設美麗中國目標。氯堿行業發展要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主動對接國家戰略,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出發點,應用新思維,通過氯堿工藝的革命、產品的創新、園區化的布局,來推動行業升級、轉型發展,實現“美麗氯堿”。
要打造“美麗氯堿”,就要敢于面對行業暴露出的弊端與深層次矛盾。行業主要問題一是產能明顯過剩,目前國內PVC產能2341萬噸/年,而表觀消費量僅1400萬噸/年;二是開工持續低迷,今年上半年PVC裝置開工率僅59%;三是集中度過低,全國燒堿企業平均規模才20萬噸/年,PVC企業平均規模才22.5萬噸/年,遠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四是整個行業的能源消耗水平仍然較高。更令人擔憂的是,行業整體效益不佳。據協會對國內73家主要氯堿生產企業統計,至7月底,面臨全行業企業虧損,虧損面高達55%,虧損總額達到21.6億元。
行業升級轉型該從何處著手?當然,關停零星有污染的氯堿小企業是一個重要舉措,但是單單壓縮產能,還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要立足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考慮,從節能減排、新產品開發、園區化發展“三管齊下”。
一是要升級制氯技術。燒堿方面,若采用離子膜零極距電解技術可使噸燒堿電耗下降約127千瓦時。制氯技術方面,非電解法的Deacon技術可將副產的氯化氫制氯,電耗比電解工藝降低86%,鹽酸電解氧陰極電解技術(ODC)也應積極應用。這兩種技術可大幅降低能耗,降低制造成本。
二是要開發高附加值氯衍生品。氯堿行業重點要在氯的衍生品上下功夫,開發具有競爭力的新技術、新工藝,以提升產品的附加值,比如新材料氯化聚氯乙烯(CPVC),其制成的高性能管道制品可應用于工業和建筑領域,市場前景十分被看好。
三是要融入園區高端發展。以集中化、關聯化、共享化為優勢的化工園區,是氯堿化工發展的最佳“母港”。在大型石化工業園區,產業關聯度高、資源的優化配置充分,氯堿產品可直接融入產業鏈;氯堿的工藝廢水也能在園區污水廠就地消化,顯著提升經濟效益和環保效益。
氯堿工業的轉型升級要從企業自身做起,自我加壓,創新發展。在這方面,上海氯堿已經進行了不少嘗試。第一在科技創新上做“乘法”,不斷投資開發新工藝、新產品。比如上海氯堿2010年首創了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水相法CPVC技術,萬噸級CPVC項目投產3年來,國內外市場需求不斷擴大。第二,在氯的資源循環利用領域樂做“乘法”,投資開發建設具有領先性和競爭力的新項目;在自主研發氯化氫催化氧化制氯氣技術后,成功建成并運行了千噸級中試裝置,計劃2016年建成氯化氫制氯氣大工業裝置,以推動園區氯產業鏈的全循環。
氯堿行業“升級版”最有作為的地方是在化工園區。上海氯堿公司在產品項目等“五個一體化”的上?;^內,建成了72萬噸/年燒堿裝置、72萬噸/年二氯乙烷裝置,并備有500萬噸吞吐能力的危化品專用碼頭,發揮了產品鏈中承上啟下的核心樞紐作用;與跨國公司形成高度一體化的循環經濟運行模式,為跨國企業MDI、TDI、PC等裝置提供氯和燒堿。同時,利用上海賽科的乙烯原料實現二次用氯,消化下游企業副產HCl氣體用以生產二氯乙烷,實現了“一份氯打多份工”。
在華誼集團支持下,上海氯堿已規劃在上海化工區建造8萬噸新材料CPVC和12萬噸氯化氫制氯氣項目,建成后將形成更安全更環保全新的氯循環經濟產業鏈。
如此應用新思維方式,打造受大眾歡迎的“美麗氯堿”的發展模式值得全行業借鑒。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