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首座纖維素燃料乙醇工廠近日在克雷申蒂諾正式投產。據了解,該工廠由意大利M&G集團推動,并聯合美國得克薩斯州太平洋[1.74%資金研報]投資集團以及丹麥生物酶生產企業諾維信公司共同投資興建,前期研發及建設投入總計約1.5億歐元,預計年產量將達7500萬升。
負責工廠運營的意大利M&G集團貝塔可再生能源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圭多·吉索爾菲稱,工廠落成的重大意義在于,將在世界化工領域掀起一場激動人心的“綠色新革命”。他表示,工廠落成不僅將給波河平原上的農業廢棄物找到用武之地,還將為當地直接提供百余就業崗位,并帶動相關行業發展。
第二代生物燃料乙醇——纖維素燃料乙醇以農作物秸稈等農業廢棄物,以及蘆竹等邊際土地作物為生產原料,改變了此前以玉米、甘蔗等糧食作物為原料的局面。經過意大利都靈理工大學等多家研究機構長達5年的探索,纖維素提取的工藝難關得以成功破解,纖維素燃料乙醇工廠由理論變為現實。吉索爾菲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該工廠從原料中提取出纖維素后,加入生物酶進行水解發酵,不僅避免了對糧食的消耗,還有效利用大量農業廢棄物。值得一提的是,纖維素燃料乙醇的二氧化碳總排放量比石油產品減少了80%以上。
吉索爾菲說,該工廠除利用纖維素生產燃料乙醇外,還可利用原料中剩余的木質素發電,且能量轉換效率很高。該工廠發電功率約為13兆瓦,除滿足生產所需的能源消耗外,還向當地電網銷售剩余電能,并享受補貼。因此,他對這項技術的前景信心十足。
目前,燃料乙醇僅適合與汽油摻混使用,但由于價格和油耗優勢,柴油動力車型在歐洲更受歡迎。諾維信公司執行副總裁托馬斯·維德貝克對本報記者表示,雖然汽油動力車比例在歐洲處于劣勢,但機動車總量巨大,纖維素燃料乙醇產品在歐洲的銷路依然樂觀,歐洲國家也擁有充足的原料,非常適合發展這項新技術。
前來參加建成儀式的業內人士朱曉青對本報記者表示,在石油資源日益減少的今天,纖維素燃料乙醇為人們尋找石油替代能源指引了方向。作為植物的主要組成部分,纖維素成分是世界上最豐富的可再生資源之一,將其作為原料生產燃料乙醇的產出比可達20%。以中國為例,如果將每年產出的約7億噸秸稈全部轉化,理論上能生產出1.4億噸燃料乙醇。經朱曉青粗略估算,在汽油中添加10%乙醇,雖然目前僅節約2%的成本,但乙醇汽油的環境效益明顯,可幫助緩解人類的能源供給困境。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