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在全國信標委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標準工作組(SAC TC28/WG35)2024年度總結大會上,長慶油田獲頒全國首批數字化轉型成熟度國家標準(DTMM)“四級”證書,成為全國首批、中國石油首家、油氣開發行業首個獲得數字化轉型成熟度國家標準認證的企業。這是長慶油田在數字化轉型智能化發展這堂“必修課”上交出的一份優異答卷。
長慶油田以數字化轉型智能化發展推動生產運行方式變革,建成了國內大規模的油氣生產物聯網系統,油水井、場站數字化覆蓋率均達100%,實現了數據自動采集、工況自動診斷、遠程集中監控、現場智能巡檢、生產智能優化。
智慧井站
點亮油海星辰
當前,位于鄂爾多斯盆地的長慶油田,是一片充滿生機與智慧的“數字森林”,智慧井站點綴其間,國內最大規模的油氣生產物聯網系統在這里落地生根,10萬余口油氣水井和2500余座場站實現數字化全覆蓋。數據實時監控、報表自動生成、設備狀態動態感知、工況泵況智能診斷以及云端大腦遠程監控與決策,讓油氣生產迸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與活力。2007年至2023年,長慶油田油氣產量當量增長2倍多,油氣水井數增長300%,用工總量保持不增,人均勞動生產率翻了一番。
“陜5井油套壓差增加了2兆帕,結合以往該井的生產資料推斷,很有可能出現井口積液情況。”12月14日,在距離氣井千里之外的長慶油田采氣一廠西安集中監控中心,作業一區監控員林菁津正通過電話向作業區值班技術員匯報氣井生產狀態。值班技術員隨即安排區域生產中心員工到井口處置,林菁津在電腦前也輕點鼠標開啟遠程操作,密切關注井口壓力變化。20分鐘后,井口油套壓恢復正常。這是在“大監控”模式下,采氣一廠優質快速解決氣井故障、處置突發情況的一幕。
在構建“大調度、大集中、大監控”模式的過程中,長慶油田5家單位實現廠級集中監控,55個作業區實現直管井站“兩級監控”,實現了從“人控”到“數控”、從“手動”到“智動”的全面升級提速,基層員工的工作強度大幅降低,工作效率和幸福感顯著提升,數智化建設成果惠及一線員工。
數據驅動
洞穿油氣奧秘
數據是流動的血液,它們挾帶著油田的“生命信息”。在喚醒沉睡的地下油氣藏時,長慶油田用智慧和行動給出了答案。
通過多專業協同研究決策,長慶油田構建統一數據標準體系,打造“數據湖”,實現數據的全面共享和深度挖掘,打破了部門、地域、學科之間的界限,多方攜手共同繪制出油氣藏“全景圖”。國內第一個獲得工業化應用的大型一體化油氣藏研究與決策支持系統(RDMS),整合了地震、鉆井、測井等海量數據,為科研人員提供了一雙洞穿地層迷霧的“慧眼”,讓科研人員直擊油氣藏的核心,實現從“盲目探索”到“精準定位”的飛躍,為油田穩產增產提供了有力保障。
長慶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數字化油藏研究中心,通過應用自主研發的中國石油首款水力壓裂試驗場協同研究平臺,實現了井筒、壓裂、地質建模、三維地震等6大類48種現場試驗數據的集中管理,并可通過指尖操作使其全部融合展現在三維空間中。數字化油藏研究中心主任姚衛華說,在數智化力量的加持下,復雜的勘探研究工作由原來的層層“剝洋蔥”式探索,變成了現在自動生成下的全領域技術參數“一覽無余”,科研工作效率顯著提升。
管理變革
重塑油田生態
從生產管理的精細化決策,到經營管理體系的全流程閉環,數智技術正持續重塑生產經營各個環節。
生產經營財務全流程線上融合貫通,打破“信息孤島”,為油田的“神經中樞”安裝了一個超級大腦,讓財務、采購、招標和“三商”管理等3萬余項業務模塊信息和數據在指尖流轉,輔助決策更快生成。項目資產的全生命周期管控,更是讓長慶油田的資產管理變得“聰明”起來,投資回報率顯著提高,真正實現了“智慧投資”。業務協同辦公平臺優化近4000個審批流程,最短審批時長2小時19分鐘,平均審批時長2.1天,讓員工們贊不絕口。“以前審批一個流程要跑好幾個部門,現在只需要在電腦上操作幾下,就能快速完成審批,真是省時又省力!”長慶油田數智事業部應用系統中心經管員郭莎莎說。
在長慶油田數字化轉型2.0藍圖中,通過歸核化發展和扁平化管理,成功推動業務布局從“721”(油氣主營70%,生產輔助20%,后勤保障10%)優化至“820”(油氣主營80%,生產輔助20%,后勤保障市場化),實現資源的高效聚焦,勞動生產率大幅提升。頁巖油開發公司通過構建地上地下一體化全生命周期管理體系,上線頁巖油物聯網云平臺,實現了全業務鏈的閉環管理,將百萬噸用工數量控制在300人以內,彰顯出數智賦能的無限可能。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