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如何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來謀劃發展,一直是人類生存發展的重要課題。對于企業來說,同樣需要正確把握高質量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
長期以來,中國石油始終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環保優先”的理念,持續推進綠色生產,加強環境保護,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持續付諸行動。多年來,中國石油關停數萬口井,有序退出環境敏感區,書寫出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石油答卷。本期《綠色導刊》推出專題報道,展示中國石油各企業退井還林后,摘得的生態“碩果”,敬請關注。
長慶油田讓路生態,為了守護——黃土塬上滿眼綠
|
長慶油田干部員工在植樹造林,改善油區生態環境。王濤 攝 |
近2萬口
累計封堵油氣水井近2萬口
8座
打造西峰油田等8座國家級綠色礦山
10多個
建起“中國石油長慶林”“安塞油田綠色示范區”等10多個大型生態屏障
95%
油氣區每年新增綠地4500畝以上,綠化覆蓋率達到95%
8000余個
建成清潔文明井場8000余個
(記者 杜嘉 通訊員 張天涌 胡衡)12月的陜北高原,幾場冬雪過后,三千溝壑盡披銀裝。記者一行乘坐皮卡車一路顛簸而行,翻過兩座大山,來到陜西省延安市志丹縣杏河鎮附近的東70-15井生產現場。只見長慶油田采油一廠采油工李斌扛著鐵鍬跳下車,來到一口待封堵的老井井口處,熟練地鏟土、松土,小心翼翼地拍打著。“等到來年春天,取代這口老井的將是一株株小樹苗。”李斌告訴記者。曾經的滿山光禿禿,在石油人手里如今已成了漫山綠蔥蔥。
作為我國第一大油氣田,在半個多世紀的開發建設中,長慶油田牢牢端穩能源飯碗,油氣產量當量持續攀升,累計建成超10萬口油氣水井,為國家源源不斷地輸送“工業血液”。
在此過程中,長慶油田始終堅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通過逐年加大生態環境存量治理和增量保護力度,采取避讓關停、土地資源整合等多種方式,累計封堵油氣水井近2萬口。油田每年開展大調查,在對低產低效井進行“體能復查”的基礎上,科學預判后期開發水平和區域風險等級,合理選擇封井工藝,分批次落實封井計劃。
“我們研發的水泥封堵性能測試評價裝置,首次對不同層位水泥封堵質量實現了定量評價。研制的‘一體化’擠封工具,讓原本需要一層一層爬樓梯式的常規封井作業,直接坐上‘直達電梯’,省時省力更省心。”油田技術人員說。一批批創新技術的迭代升級,讓油田發展走過的每一個地方都實現了安全生產。
長慶油田負責勘探開發的鄂爾多斯盆地,地處黃河流域腹地,以荒原戈壁地貌為主,16個自然生態保護區及48條黃河支流與油氣場站、管線縱橫交錯,生態環境格外敏感。
為了統籌油氣勘探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協同發展,近年來,長慶油田積極開展“我為碳中和種棵樹”“萬口井場植百萬棵樹”活動,每年植樹超65萬株,先后建成清潔文明井場8000余個,建起“安塞油田綠色示范區”“靖邊戈壁綠色氧吧”等10多個大型生態屏障,形成了林緣區、水源區、農緣區等多種生態保護模式。
延安市胡雁溝村村民王衛東一家三代都住在大山深處。談及環境的變化,他感慨頗多:“現在,林子多了,大風沙塵天氣少了,莊稼長勢都變好了。”
親歷者說
長慶油田采油一廠地質研究所技術員 張遂:
作為能源央企,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是我們的使命,守護綠水青山是我們的責任。今年年初以來,我們采油一廠在積極推動油氣生產清潔化、綠色化的同時,朝著全面綠色低碳轉型方向堅實邁進,對低產低效井實施封井230口以上、井口升級100口以上。雖然損失了部分原油產量,但換來良好生態,交出了一份“造福子孫后代”的滿意答卷。
塔里木油田繞“綠”而行,為了守護——沙漠胡楊排成行
|
塔里木油田在吉拉101井場實施封井作業。陳士兵 攝 |
65口
65口高產油氣井退井還林
23座
23座綠色礦山添綠荒漠油氣區
超483平方公里
超483平方公里造林綠化面積喚醒“死亡之海”
200多公里
200多公里管線繞“綠”而行
(記者 王成凱 通訊員 牛作杰)12月5日,塔里木油田輪南采油氣管理區桑南處理站QHSE工程師何維疆,再次來到關停復墾后的吉拉克凝析氣田吉拉101井場巡查。地面上早已長出種類繁多的草木,一株株駱駝刺、羅布麻的枝條上掛滿霜花,成簇連片,在風中搖曳。
在吉拉101井場封井退出胡楊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6年間,塔里木石油人依舊每隔1個月就到封井現場巡查1次,澆水灌溉、播撒草種,對封停生產設施、植被復墾等情況“回頭看”。
長期以來,塔里木油田堅決扛起建設美麗中國的央企擔當。在國家作出環保退出決定后,油田迅速制定并實施胡楊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塔河濕地自然保護區退出方案,這主要涉及吉拉克凝析氣田的37口油井和2個油氣設施點,共39處生產設施。
“封井時,我和同事們都依依不舍,畢竟大家與那些油氣井朝夕相伴了10多年。這些井是吉拉克凝析氣田的生產主力,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將綠色和生態還給塔河沿岸,才是對南疆脆弱生態環境作出的最大貢獻。”桑南處理站副經理江勇說。
據江勇回憶,當時,塔里木油田退井還林的動作很快,油田集中組織機具和人員,在每個井場平均投入4臺挖掘機、30余臺拉運車輛,使環保退出的整體進度較計劃提前近1個月,30口井的一次性封井成功率達到100%。
油氣設施全面退出后,塔里木油田立即啟動生態恢復和土地復墾等工作,并將原來的生活區留給當地護林站人員,將生產設施火炬塔改造為“護林瞭望塔”,助力當地生態環境保護。
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近年來,塔里木油田累計有65口高產油氣井退井還林,讓大地又披綠裝;200多公里管線繞“綠”而行,保護生態環境;讓乙烷回收裝置“搬家”,避讓40棵胡楊樹,以實際行動踐行“開發一個區塊,建設一片綠洲,撐起一片藍天”的莊嚴承諾。
如今,塔里木油田在戈壁大漠深處已成功創建23座綠色礦山,塔中沙漠植物園、塔里木沙漠公路防護林、柯克亞綠色生態園入選中國石油第二批自主貢獻型生物多樣性保護地,全探區綠地面積目前已超過483平方公里,塔里木油田用實際行動履行了央企的綠色擔當。
親歷者說
塔里木油田輪南采油氣管理區桑南處理站副經理 江勇:
當最后一眼望向那曾經忙碌喧囂的油氣井時,我的心中五味雜陳。曾經,這些井見證了油氣開發的輝煌;如今,它們的“退場”是為了讓草木重現生機,這是對建設美麗中國的鄭重承諾。
遼河油田還地于“耕”,為了守護——葦海深處糧滿倉
|
遼河油田振興服務分公司生態農業公司員工在復墾的土地上進行秋收。陳允長 攝 |
800余口
累計關停保護區內油氣水井800余口
超3300畝
遼河油田把廢棄的油氣井場改造成濕地和耕地,盤活低效用地超3300畝
(記者 羅前彬)12月10日,遼南地區天寒地凍,大地上已難見綠色,但遼河油田的“復綠行動”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在曙光采油廠一片廢棄的井場上,施工人員正在對即將實施復墾的土地進行前期踏勘,以便做好施工設計。
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是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的重要舉措。近年來,遼河油田在堅持“高效用地、節約用地”的同時,攜手地方政府開展“復綠行動”。通過自然保護區井場退出、低效工礦用地復墾兩種途徑,自2018年以來累計復綠土地超3300畝。
遼南地區是我國重要的水稻產區。為了守住耕地這一糧食安全的命根子,遼河油田還地于“耕”,不但要端牢“能源飯碗”,更要守牢“糧食飯碗”。油田每年對土地使用情況進行摸排調查,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及時對低效閑置土地開展復墾。2018年以來,復墾增加的耕地面積超過2000畝,每年可產出稻谷900多噸。
還地于“濕”,既保“能源安全”,又護“綠水青山”。遼河油田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全面提速自然保護區內生產設施的退出和生態恢復工作,累計關停保護區內油氣水井800余口,通過棄置井封井、井場拆除等“復綠行動”,有效增加了濕地面積。目前,退出的井場已恢復自然生態,與周邊的葦海連為一體,為黑嘴鷗等珍稀鳥類提供了家園。同時,為彌補退出保護區帶來的產量缺口,遼河油田在其他區域加大建產力度,年產油氣當量連續保持在千萬噸以上。
“開展土地復綠,既盤活了油田低效土地資源,保護了生態環境,又有效增加了耕地面積,這是遼河油田作為央企的應有之舉。”遼河油田生產運行部副主任張勝全說。
當前,遼河油田正與盤錦市開展新一輪“復綠行動”,下一步將通過恢復生態濕地、土地復耕、改建光伏等方式,讓更多土地重披綠裝。
親歷者說
遼河油田振興服務分公司生態農業公司員工 于江:
沒到農業公司種地前,我在采油廠食堂擔任廚師。2020年轉崗到農業公司后,一開始我還有些失落。4年來,通過土地復墾,公司經營的土地規模越來越大,效益越來越好。我也適應了新崗位,工作的熱情更高了。
大慶油田復墾還林,為了守護——松嫩大地鶴勁舞
|
大慶油田采油九廠泰來采油作業區杜66區塊復墾后,綠意盎然。 代志華 攝 |
31口
對杜66區塊31口油水井及配套設施進行整體封井報廢和拆除
近6公頃
3年多時間里,近6公頃生產建設用地得到全面復墾
(記者 周娜 特約記者 陳瑩瑩)12月8日,記者在黑龍江扎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看到,美麗的丹頂鶴翱翔在蔚藍的天空,蘆葦在皚皚白雪的映襯下金黃耀眼,一眼望去蔓延到天邊。即便有部分丹頂鶴去南方越冬,仍有很多丹頂鶴留在自然保護區,在蘆葦叢中靜候春暖花開,構成了獨特的北國風光。
為保護生態環境,2018年6月,大慶油田對位于扎龍自然保護區緩沖區的杜66區塊31口油水井及配套設施進行整體封井報廢和拆除。3年多時間里,大慶油田多措并舉,將近6公頃生產建設用地全面復墾。
一個正在開發中的油田從自然保護區退出,無疑是一個充滿挑戰與犧牲的決策,也是一個有社會責任和擔當的舉措。
杜66區塊曾是大慶油田采油九廠泰來采油作業區的主力產油區塊,其帶來的經濟效益非常可觀。黑龍江扎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作為世界上最大的丹頂鶴繁殖地,水清葦長,鶴舞飛揚,是大自然饋贈的無價財富。
泰來采油作業區杜66區塊,距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泰來縣湯池鎮東吐木臺屯約500米,位于扎龍自然保護區的緩沖區內。該區塊當時共有油水井31口,其中油井21口、注水井10口,建有污水處理站1座、注水站1座、污水回注站1座,投產6年半累計產油近5萬噸。
根據國家生態保護紅線及自然保護地有關規定,采油九廠于2018年6月開展關停井工作,并逐步將已建設施全部拆除。
隨后,采油九廠著力進行復墾、恢復植被、改變微地形等地表恢復工作,實行精細化管控,保障高質量施工。在清除已建設備、廠房及路面后,工作人員采用人工和機械相結合的方式對覆土進行必要的碾壓,使其達到天然土壤的干密度,并提前對復墾擬用的土壤進行土壤培肥。同時,用推土機依現有地形地勢進行土地平整,保持林地橫向和縱向的坡度,使其達到林地使用要求。
在種植方面,工作人員人工撒播高羊茅草籽,根據天氣條件適時修剪、灌溉,積極預防病蟲害。在種植的前兩個月,對缺苗的區域進行補種,保證項目區域草苗的成活率,并派專人對草苗進行看護、施肥、補植等日常管理。
通過持續優化各項技術措施參數,該區域復墾效果顯著。2021年11月,采油九廠收到泰來縣自然資源局的復函,表示該區域已達到土地可利用狀態,準予通過土地復墾驗收。
親歷者說
大慶油田采油九廠質量安全環保部副主任 代志華:
選擇退出扎龍自然保護區緩沖區,充分展現了企業依法合規經營的良好形象,這是對子孫后代負責、對全社會負責的最佳表現。
冀東油田有序退井,為了守護——濱海濕地鳥蹁躚
|
生態和諧的冀東油區。王翔 攝 |
68口
2024年,實施棄置井封井作業68口
162井次
2024年,實施清潔環保作業162井次
5%
COD濃度平均值同比下降5%
100%
鉆井泥漿不落地技術、井下清潔作業技術應用率達100%
(記者 楊軍 特約記者 楊宇)“這里的鳥真多,能在這么優美的環境下工作真幸福……”12月6日,冀東油田井下作業公司大修分公司大修6隊隊長馬連福來到北26-5井封井作業現場,看到周邊濕地保護區的環境時不禁感嘆道。
曹妃甸濕地總面積達540平方公里,擁有廣闊的水面和種類繁多的野生動植物,是鳥類繁衍生息的樂園。每到遷徙季節,濕地總會呈現出“萬鳥翔集、鶴舞鷗鳴”的壯麗奇觀。近年來,根據唐曹濕地環境保護相關文件精神,冀東油田持續推進生態保護紅線區內平臺有序退出,陸續對保護區內長期停產的油水井進行封井作業并永久棄井,確保安全環保無隱患。截至目前,今年已累計實施棄置井封井作業68口。
在保護區內作業,環保風險大,復雜工序存在諸多安全隱患。施工隊伍提前與濕地管理中心溝通,在現場實地踏勘,在保證不傷害一草一木的前提下,確定人員、車輛的行進路線以及施工井場的具體范圍。此外,提前對施工人員進行環保意識和專項技能培訓,保證每項工作都有章可循、有規可依。“卸套管扣的鉗子有3噸重,需要3個人合力才能操作。為了確保安全使用,我們特意安排專業講師到現場進行實操培訓,直至每名員工都熟練掌握操作方法。”大修分公司工程師謝震如是說。
在棄置井施工過程中,施工隊伍嚴格執行“現場標準化實施方案”,施工前積極開展環境污染危害評估和識別,做到“先環保后生產、先環保后施工”。在施工現場,開展目視化管理,提高施工標準,把清潔生產落實到每一道工序中,將環保意識滲入每一名員工的意識里,做到施工現場無油污、無積水、無雜物,下井油管、工具不落地。帶班干部對作業現場進行全程監督,及時發現問題、及時整改。安全監督重點巡檢并登記現場情況,對照問題進行復檢,把各項安全環保隱患消除在萌芽狀態。
此外,為了保護和維持地層原始產能,該油田大力探索推廣帶壓作業技術,將清潔作業納入“三項設計”,強化源頭管理。同時,研究實施“熱洗+環保作業車+清潔工具”無污染作業模式。今年年初以來,累計實施帶壓作業36井次,實施清潔環保作業162井次,井口及現場防污盒、導流式清潔作業平臺等系列技術手段逐一呈現,“環保高效開發、綠色安全發展”新格局穩步形成。
親歷者說
冀東油田井下作業公司經理 陳永生:
安全環保是硬底線,是做好各項工作的前提。我們將強化紅線意識,堅守底線思維,嚴格落實現場防污染各項措施,為實現油田安全清潔高質量發展作出貢獻。
石油銳評:為生態讓路 換綠水青山
近年來,中國石油始終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環保優先”的環保理念,油氣井關停和生態恢復就是其中一項浩大的工程,涉及油氣井數量之多、耗費人力財力之巨,都表明了其作為央企保護環境的決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對于中國石油來說,比開發地下資源更重要的是,推動油氣開發與綠色發展和諧共存。
讓綠大自然,是為了什么?為了守護一方美好環境,為了探究發展底色,為了建設美麗中國。遼河油田還地于“耕”,還地于“濕”;長慶油田“萬口井場植百萬棵樹”,建設大型生態屏障;塔里木油田澆水灌溉,守護一簇簇駱駝刺、羅布麻……油氣生產讓石油人來到大自然深處,在遇到這些環境脆弱敏感區域時,石油人堅決封井退井;即使油氣井退出,石油人也從未離開。“退出”是為了井場披新綠,是為了生態修復煥生機,是為了還原生態之美。綠色連點成線、連線成面,彰顯出石油人邁出的綠色步伐堅定而從容。
禮讓大自然,換來了什么?“退出”看似容易,卻投入巨大,短期內看不到什么收益,甚至在經濟上有點“吃虧”。但從長遠來看,企業走出的是一條生態與發展的共贏之路。良好的生態環境是金錢買不來也不可替代的。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都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客觀需要,二者不是非此即彼、相互對立的,而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尊重自然、保護自然換來的是企業可持續發展、永續發展的根基。
禮讓大自然,得到了什么?環境保護要執“民生”之筆。生態環境是群眾最關心的民生問題之一。中國石油作為央企,有序退出環境敏感區,讓美麗的丹頂鶴在松嫩大地自由翱翔,讓曹妃甸濕地萬鳥翔集……這些地方成了民眾喜愛的觀光地。封井退出得到了民心,換來了企業的良好形象。
為了藍天白云、繁星閃爍,為了青山常在、綠水長流,中國石油行退井還林之舉,態度堅決,措施有力,為生態留足空間,將綠色發展理念落實到發展的每一個環節。這些舉措匯聚的綠色能量,就是創造更美好未來、實現更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能。(馮楚涵)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