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馬淇琳)“快看這個薄片,如此絢麗,好像一只蝴蝶。”9月30日,玉門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負責研究儲層微觀特征的郭耀軒在結束了礦物分析工作后,欣喜地呼喚同伴欣賞顯微鏡下的微觀美景。
今年以來,玉門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強化進巖芯庫、進機房、進試驗室、進現場的“四進行動”,鼓勵青年技術人員強化基礎研究工作,以過硬的科研能力助力油田高質量發展。
隨著酒泉盆地和環慶、寧慶區塊勘探進程不斷推進,巖芯分階段、分批次有序錄入巖芯庫。在科研項目運行過程中,科研人員精細觀察巖芯,準確劃分沉積微相,開展油藏開發、物探技術、測井評價等多專業多視角分析,以精準思維推進巖芯觀察工作作風轉變。
試驗數據是科研的基礎元素。面對眾多來源不同、基準不統一的數據,如何識別其有效性、統一標準并將其應用于實際研究,是科研工作者需要掌握的一門功課。今年,科研人員被派往西北大學、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西北分院等試驗室從試驗原理學起,全過程跟蹤數據,對薄片、切片等進行鏡下觀察并反復校對,以實操促進工作作風向專業化轉變。
赴生產現場提供技術支持是科研單位和生產單位間融合交流、協同攻關的重要舉措。今年,玉門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天然氣室、環江室聯合西北分院,派出技術支持人員分別赴環慶、寧慶準確預判鉆遇目的層深度,聯合采油廠相關人員結合生產實際開展研究工作。他們翻閱書籍、總結規律,通過巖性變化、井斜角變化調整井軌跡,確保靶層鉆遇率。生產現場就是技能演練的“戰場”,赴現場技術支持人員以“先鋒兵”的姿態敢想敢干,激活了作風轉變的動力源泉。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