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8個月,博孜-大北氣田平均鉆完井周期為284.5天,較去年縮短94天,提速24.8%;富滿油田平均鉆完井周期為133.3天,較去年縮短47.7天,提速26.4%。
今年年初以來,塔里木油田堅持解放思想、守正創新,全力推動新一輪鉆完井提速提效革命,以體制機制再創新、方案設計再精細、技術攻關再突破為核心,充分釋放提速提效潛能,創造了一系列鉆完井新紀錄。
管理創新 釋放提速動能
經過35年勘探開發的塔里木油田,正持續向超深層進軍。如何實現鉆井工程提速提質提效,成為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
“油田成立了新一輪鉆完井提速提效領導小組,確定了具有挑戰性的任務目標。”塔里木油田工程技術部主任何思龍介紹說,“甲乙雙方以嚴控百萬噸原油和億立方米天然氣產能建設投資為目標,倒逼各部門推進提速提效一體化工作,促進富油氣區帶鉆完井提速20%以上。”
為全力推動新一輪鉆完井提速提效革命,油田因井制宜、分區定策,梳理最優提速工具、鉆頭、鉆井參數、泥漿性能和關鍵裝備等需求后,發布“鉆井提速42條措施”“方案設計優化26條措施”“新一輪鉆完井提速提效實施方案”等一系列鉆井提速行動指南,營造全員大提速的濃厚氛圍,提速效果邁上新臺階。
甲乙雙方相關部門和單位從深化生產組織管理模式出發,大力推行區域專打、區域總包、新型日費等鉆井模式,千里探區拉滿鉆完井提速“進度條”,接連創造出一批鉆井新紀錄。繼5月底哈13-H9井實現日進尺超2000米后,8月下旬,哈602-H5井日進尺突破2200米,再創新高。
技術升級 支撐高效提速
業內曾有這樣一種觀點:能把塔里木盆地的鉆井周期控制在250天以內就是奇跡,控制在200天以內則屬天方夜譚。但如今,鉆速的飛躍徹底顛覆了這種認識。
油田工程技術人員積極推進深地工程,從鉆井設計源頭開始發力,在優化鉆完井方案設計、強化鉆井參數上做足文章,進一步精簡鉆完井工序、縮短鉆井周期。
針對富滿油田超深地層,油田優選高性能螺桿和抗高溫儀器等,延長高強度作業時間。聚焦博孜區塊復雜難鉆的礫石巖層,推行“鉆頭+垂鉆+大扭矩螺桿+減震器”“四合一”組合提速技術,有效釋放鉆壓,防斜打直,為快速鉆井創造了條件。熱普901H井241.3毫米井眼應用197毫米等應力大扭矩螺桿,創下單趟鉆最高進尺5818米的新紀錄。
油田不僅用科技鉆探催生新速度,還積極推廣應用高抗扭伸縮管、“一趟鉆”及“一串測”等鉆井工藝,組織開展國產半永久液壓封隔器現場試驗,解決了一批制約鉆完井提速提效的關鍵難題。
利用好每1米進尺,不多打1米無效進尺。作為我國超深碳酸鹽巖油藏的典型代表,富滿油田在井深小于8000米的井下,由四開優化為三開,塔標Ⅲ井身結構套管由200毫米“瘦身”到177.8毫米,實現不通井直接下套管,大大縮短了鉆完井周期。同時,推廣應用封隔式分級箍、帶頂封尾管懸掛器等工具,實現富滿油田鉆井中完周期縮短28.8%、博孜氣田鉆井中完周期縮短31.5%,最短周期僅用70天。
技術升級激活創新因子。目前,油田已打出一批刷新國內完鉆井紀錄、具有獨特代表性的標志性井,8000米以深井鉆速連續5次被刷新,為“地下珠峰”油氣資源快速開發架起了“高速路”。
整合資源 推進協作提速
鉆井提速涉及鉆井、固井、測井、錄井、運輸、維修等多個環節。油田甲乙方充分發揮一體化優勢,凝聚各方力量團結協作,共同書寫提速“大文章”。
油田不斷完善提速機制,在常規鉆井總包的基礎上,進一步實行“放管服”改革。充分放權,由承包商自主制定施工技術方案,甲方不干預施工過程技術措施,重點監管井控、安全與質量,在中完等關鍵環節派監督駐井把關。改革后,甲乙方職責更加清晰,有效激發了鉆探公司自主管理與提速提效的潛能。
在“奔跑模式”下,油田甲乙方聯合推進鉆機關鍵裝備升級,將鉆井日費中科技進步費的3%用于推動裝備迭代升級。各鉆探公司也加大鉆機更新、鉆井泵升級、自動化配置等方面的投入力度,上半年累計投入3.29億元。
油田鉆完井提速提效帶來了很多新變化:與常規總包相比,新型總包合同周期與費用分別提升5%和8%,使鉆探企業有更多的資源投入到鉆井液及新技術應用等決定提速的關鍵因素和環節中。新型總包堅持“應包盡包”原則,適當擴大承包范圍,將鉆具、旋轉控制頭、油基泥漿、磺化固廢處置等承包給鉆探公司,充分發揮了一體化統籌優勢。甲乙方融合,同吃同住在一線,生產效率實現躍升。
公平、公正、公開的提速規則,讓鉆探企業放心地在塔里木這個大舞臺上施展才華、同場競技。這些市場活躍因素實現了甲乙方共贏,促使整個油田鉆井提速“你追我趕、龍騰虎躍”。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