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民營企業中能有多少位院士級高端人才?作為以人才工作為抓手、服務“兩個健康”的陣地平臺,全國工商聯人才交流服務中心(以下簡稱“全國工商聯人才中心”)深入一線,就此展開了專題調研。
在了解情況后,事實令人驚訝。服務民營企業發展的院士不在少數,但是由民營企業培養、在民營企業成長起來的院士,真是鳳毛麟角。據統計,目前從民營企業中產生了5位中國工程院院士,分別是以嶺藥業的吳以嶺、康緣藥業的肖偉、吳忠儀表的馬玉山、阿里巴巴的王堅、中芯國際的吳漢明,他們都是民營企業的一流科技領軍人才。這更加堅定了全國工商聯人才中心開展專題調研的決心。
全國工商聯人才中心將“民營企業家院士聯系調研行”項目確定為2024年度戰斗堡壘攻堅項目,并邀請全國工商聯經濟服務部、地方省市工商聯、中華工商時報社參加調研組。首站到訪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忠儀表有限責任公司原黨委書記兼董事長、六盤山實驗室主任馬玉山。
“發現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當你發現了問題,離解決問題只是時間問題、量的積累。”馬玉山院士的這一觀點,恰暗合了此次調研的緣起。作為從民營企業成長起來的院士,他們從民營企業中來,自當到更廣闊的民營經濟中去……這便是此次調研的意義所在。
為學: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這些都曾是馬玉山帶領團隊不分晝夜啃下的技術“硬骨頭”,也是實現進口替代、填補多項國內技術空白的“扛把子”。 為此,馬玉山用了30年。 周圍人替他“心有不甘”,但馬玉山覺得,寧夏有堅實的工業基礎,尤其是機械裝備行業的沃土。“三線建設”時期,國家在寧夏遷建了一大批機床廠、鑄造廠、鍛造廠,技術水平屬于“國字號”,在國內處于前列。 人生最重要的不是我們身處何處,而是我們將前往何處。 “環境越差,起點越低,想要努力的心就愈發強烈”,馬玉山從車間見習工人起步,一年后踏進技術室。日日夜夜的刻苦鉆研,照亮了他成長為吳忠儀表總工程師的道路。一粒種子,就這樣在寧夏的土壤里發了芽、扎了根…… 我國深海采油控制閥技術一直受制于西方,為了助力我國在海洋油氣勘探和開發水下裝備等方面實現突破,國家專門設立了科技重大專項子課題,彼時馬玉山帶領團隊挑起了主持攻關的重任。 “條條大路通羅馬”的真意在于,一條路不通,就再換一條,馬玉山換了無數條。面對重重困難,他發明了范成法擺動超精研磨等多項關鍵技術,并運用激光掃描在線測量方法,成功將輪廓精度提升10倍。歷經8000多次反復試驗,馬玉山終于攻克難關,完成了與水下管匯的集成和海試,一舉打破了國外技術的封鎖。 在中俄東線天然氣輸送工程控制閥研制中,馬玉山帶領團隊承擔起這一世界上距離最長、管徑最大、壓力最高的天然氣輸送工程的控制閥研制任務。 馬玉山帶領團隊從設計、材料、工藝三個方面,系統解決了高端控制閥國產化的關鍵技術,研發的控制閥使用壽命比國外同類產品長五六倍,價格卻下降一半,助推我國控制閥領域整體技術水平與美西方的差距縮短15年。 有了自主核心技術加持的產業發展,猶如駿馬馳騁。基于控制閥的智能制造技術研究,馬玉山帶領團隊設計建成了控制閥數字化工廠,實現了控制閥的自動化生產和智能化管理,被工業和信息化部評定為智能制造試點示范企業。 60多項控制閥新產品自主開發,其中24項被評為國家級重點新產品;獲得國家及省部級科技進步獎23項,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授權400多項。 為企:從市場需求找機會 馬玉山回憶,當總工時負責銷售,一位廣東客戶疑問“哪有總工負責銷售的?”馬玉山說,自己不到10歲就開始做生意,做銷售才是主業。 兼任寧夏工商聯副主席的馬玉山,對于政策的理解更為透徹。“企業要真正學習好、理解好黨和政府制定出臺的政策措施,切實把自治區出臺的各項政策落實落細。把人才引進來、把人才穩定住、把人才用起來,讓人才真正成為企業的‘挑梁人’。” 為業:培育兩個產業集群 “原來是服務于企業,現在可以服務行業和區域,為行業技術進步服務還有很大空間。”馬玉山有兩個目標,第一步是把國內高端控制閥全部替代;第二步就是走向國外,占領國際市場。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工程,支持專精特新企業發展,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 “搞產業基礎類的,能堅持下來很不容易。大家都想干高科技,但其實基礎的也是高科技。”對于未來寧夏的裝備制造業提升,馬玉山帶領六盤山實驗室通過聚焦智能制造工業軟件、智能制造工藝裝備等六大方向研究,幫助寧夏大大小小幾千家裝備制造企業實現效能提升。 作為實驗室的負責人,他帶領團隊開展了一系列前沿性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今年以來,已立項實施23個科技攻關項目,預計年內將誕生38項創新成果。計劃申請專利125項,登記軟件著作權22項,發表高質量論文25篇,有望直接創造近億元的技術市場價值。”馬玉山說。 馬玉山把在吳忠儀表積累的成功經驗搬到了產業鏈上,實驗室在高端引才、產業育才、平臺用才上持續用力,以“搶”的速度聚人才。超半數校園招聘人員來自“雙一流”高校,其中碩士占比80%。研發崗位社會聘用人員中87%具有碩士及以上的教育背景。六盤山實驗室還與重點高校建立人才交流協作通道,攜手寧夏大學構建多層次聯合人才培養體系,與寧夏職業技術學院建設產業化人才訂單班,聚焦科研成果轉化落地創效,規劃“一條龍”創新創業體系。 他規劃了“1+5+N”產業組合新方向。“1”是全面替代國內高端控制閥,走向國外,占領國際市場。“5”是擴展五個方向,對鑄造行業進行智能化、綠色化、少人化賦能改造,利用行業廢鋼制造高端粉末材料,智能制造工業軟件,智能制造裝備,電解水制氫裝備。 “我的目標是,六盤山實驗室未來培育一個鑄造產業集群,一個控制閥產業集群。把這兩個產業集群發展起來,我的二次創業就成功了。”馬玉山說,任何一個地區,沒有產業集群式發展,孤零零發展都很難。裝備制造行業既要形成產業集群,還要有大的鏈主企業,這樣才有競爭優勢。 為國:挺起鑄造脊梁
回眸過去三十載,有些往事難以忘卻。
2004年前后的馬玉山曾疲憊不堪。當時吳忠儀表廠遭遇轉型陣痛期,職工工資難以發放,管理人員、技術人員紛紛離職、另謀出路,儀表廠面臨倒閉風險。作為控制閥研發領域技術專精人才,深圳、蘇州、杭州等城市多家企業向他拋出了“橄欖枝”。他一一婉拒,決然選擇了與吳忠儀表廠在一起。
“做企業要有企業家精神,要有家國情懷。”在馬玉山的精神世界里,企業家精神需兼具四個內涵:一是忘我精神,二是奉獻精神,三是創新精神,四是學習精神。
“當選院士后,我覺得要找個支點,為寧夏作點貢獻。”缺平臺,缺國家項目,是寧夏高端人才培養使用的瓶頸。馬玉山以“零報酬”接受了寧夏大學的任教邀請,以寧夏大學機械學院為支點,把學院的年輕老師培養起來,讓老師培養更多人才。作為寧夏大學機械學院的執行院長,馬玉山為當地專業人才培養創造條件,探索將機械學院發展成寧夏大學一流學院,“讓學生畢業后馬上就能適應實際的生產研發工作。”
雖然在吳忠儀表做了32年的技術和20年的管理,馬玉山并沒有留戀過往,而且主動離開“舒適區”,進入實驗室。他說:“我想全力以赴,既然要做就做好,把自己的后路斷了,也給企業的人施展身手的空間。”依托實驗室,解決國家重大需求和關鍵技術難題,是他扛起的新責任。
成為六盤山實驗室主任的馬玉山,沒有一頭扎進學術,而是保持了民營企業家“走遍萬水千山”的“腿功”,拿出更多時間走進了企業。
“全國的企業我去過不少,做企業這么多年,我一看關鍵數據,就知道企業有什么問題。”馬玉山看來,以江浙地區為例,鑄造行業中小企業居多,數量不少,但年產值卻不到百億,平均一家幾千萬,缺少龍頭企業和大的“鏈主”企業。
中國鑄造行業呈萬馬奔騰之狀。“靠一腔熱血、靠資金都解決不了,這個機會就要靠科技創新。”馬玉山說,后來者也可以居上。按照馬玉山對于六盤山實驗室的建設要求,作為新型研發機構要具備造血能力,科技創新成果要經得起市場驗證,同時,創新是永恒的,因為滿足市場需求沒有句號。
在采訪中,馬玉山語速很快、思路清晰,渾身閃爍著工程技術高端人才的睿智。改革開放40多年,中國鑄造行業繁榮發展,但與全球最先進的鑄造技術、行業高端水平相比,還是年輕的、有差距的。這正給“馬玉山們”留出了展現才華的空間和施展抱負的可能。
6月24日上午,全國科技大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和中國科學院第二十一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在人民大會堂隆重召開。會議明確指出科技創新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偉大進程中的重要作用,系統闡明了新形勢下加快建設科技強國的基本內涵和主要任務,為做好新時代科技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