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河油田所在的遼西南地區是我國主要的水稻產區之一,耕地資源寶貴。為保護耕地,遼河油田大力實施低效工業用地復墾,近6年通過復墾為當地增加耕地2200余畝——
盛夏時節,地處遼南的盤錦,水稻進入旺盛的生長期。一片片綠油油的水稻田與頻頻點頭的抽油機相映,繪就了農業與工業完美融合的風景圖。
7月1日,太陽還沒露頭,遼河油田振興服務分公司生態農業公司員工于江就騎著三輪車來到田間,查看秧苗長勢、水位高低,聯系無人機前來施肥。“現在正是水稻分蘗期,肥和水的管理格外重要。”他扶了扶頭上的草帽,露出黝黑的面龐,一舉一動儼然像個務農的“老把式”。
“這里以前是油田的生活區,零星地分布著幾座油氣場站。”于江說。2018年,遼河油田與地方政府合作,將這塊低效工業用地復墾改造成高效的農業用地,讓土地重獲新生。
盤錦是我國水稻主要種植區之一,耕地彌足珍貴。為滿足新增建設用地需求,當地政府每年都要通過土地復墾來新增耕地,實現“占補平衡”。作為當地最大的企業,遼河油田開發建設也需要用地。多年來,遼河油田一方面堅持“節約用地、高效用地”,采取老井場利舊、大平臺集中建產等方式減少用地;另一方面,積極配合地方政府實施土地復墾,2018年以來投入資金近7000萬元,盤活低效工業用地2200多畝。
“被盤活的土地除去邊溝、道路等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外,七成可用于直接耕種。如果都種上水稻,每年可增加糧食產量900多噸。”遼河油田生產運行部副主任張勝全說。
完成復墾的土地,經地方政府驗收合格后,被移交給振興服務分公司實施專業化經營。“剛復墾的土地,地力往往不及熟土。”該分公司農業技術專家裴國良說。近年來,他們通過實施秸稈還田、增施農家肥等措施改良土壤,去年畝產量為600公斤,達到周邊水田的平均產量水平。
腳下的土地在變,地上的人也在變。“說來你可能不信,幾年前我還在廚房顛勺呢!”農閑之余,于江打開了話匣子。2020年,在遼河油田新一輪專業化改革重組中,28名來自各單位廚師、保潔、保安等崗位上的員工,被劃入振興服務分公司新成立的生態農業公司,從事與之前工作有“天壤之別”的農業生產。
放下大勺,拎起鋤頭。起初,于江心里有些擔憂:“年過40了,再換新崗位,怕自己干不好。”4年多來,他從翻地、施肥、防蟲一點點學起,逐步熟悉了新崗位。在油田上下的大力支持下,振興服務分公司經營的土地規模越來越大,糧食產量和經營效益也連年“豐收”。于江的收入增長了,心氣又回來了。
“有時我想,咱做人也應該像土地一樣,少索取、多饋贈,不管用來干什么,只要付出辛勞,都能帶來回報!”46歲的漢子說到動情處,眼眶濕潤。在于江的身后,一輪紅日漸漸升起,照耀著綠色的稻田。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