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驢駒河儲氣庫。 |
大港油田儲氣庫群亮點
330億立方米
截至目前,大港油田儲氣庫群24年來已累計供應天然氣330億立方米,位居全國第一。
1.42億噸
大港油田儲氣庫群源源不斷地為京津冀地區提供清潔能源,截至目前,累計減少二氧化碳酸性氣體排放1.42億噸。
8621天
截至6月17日,大港油田儲氣庫群已安全平穩運行8621天。
50億立方米
到2030年,大港油田儲氣庫群將形成50億立方米工作氣量。(翟會娟整理)
截至6月17日,大港油田儲氣庫群開啟本周期階段注氣以來,注氣量已達到14.11億立方米,完成總體注氣計劃的62.4%。
大港油田儲氣庫群著力提升保供能力,大力推進儲氣庫群50億立方米工作氣量提升行動,為今冬明春京津冀地區天然氣供應積蓄“底氣”。
頂層設計,科學規劃“糧倉”升級
儲氣庫有地下“糧倉”之稱。作為穩定、綠色、安全、經濟的儲氣設施,儲氣庫在天然氣保供中有著重要的戰略地位。在中國石油天然氣儲氣中心的規劃中,大港油田地處重點建設的環渤海地區儲氣中心。這里經濟發達、人口眾多,對天然氣的需求逐年增長。
2023年,在大港油田公司工作會上,新一屆領導班子提出,在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要積極構建以油氣勘探開發為主體、新能源和儲氣庫業務兩翼齊飛的高質量發展新格局,著力打造清潔低碳、安全高效、多能互補的新型綜合性能源公司。同時,明確儲氣庫業務的發展目標是“到2030年儲氣庫工作氣量翻一番,整體達到50億立方米”。
要實現2030年發展目標,看似時間充足,實則時不我待。一般而言,一座儲氣庫從可研設計到建設完成需要3到4年時間,建成后還需要3到5個注采周期的運轉才能達到目標工作氣量。本著科學高效的原則,大港油田制定了行動方案,“一線兩路”的施工圖清晰可見:“一線”,即“50億立方米工作氣量主線”,“兩路”,即增容和擴容。大港油田錨定新目標,大力推動儲氣庫業務快速發展,開啟了地下“糧倉”升級提效的新征程。
雙箭齊發,擴容增容齊頭并進
對于大港油田這樣的復雜斷塊老油田來說,儲氣庫群的增容擴容之路挑戰重重:構造破碎,斷裂系統復雜,缺乏優質大氣藏型庫源;經過多輪次篩選與評價,剩余可建庫氣藏巖性圈閉規模小、埋藏深、老井改造難度大。
時間緊迫。為解決在役庫庫容動用程度低的問題,大港油田高效實施了板828儲氣庫擴容達產的4口新井,快速恢復了坨注1井和坨注2井兩口老井的注采生產。2023年底,儲氣庫群工作氣量顯著提升。
板中北/板中南儲氣庫是大港油田現役儲氣庫中規模最大的儲氣庫。為進一步增加庫容,2023年11月,板中北擴容達產工程迎著凜冽的寒風開工。截至今年6月6日,已完井1口,三開完鉆2口井。目前,庫3-23井正處在完井階段,預計完工后庫容量將達到歷史新高。
破解“硬骨頭”,離不開創新“利劍”。在氣藏建庫資源不足的情況下,大港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科研人員轉變氣藏建庫思路,擴展庫址資源,創新完成“大港板深37儲氣庫工程初步設計方案”。這是中國石油首個低滲油氣藏一體化建庫方案。
為攻克后續新庫建庫瓶頸,大港油田設立了“大港儲氣庫50億立方米工作氣量方案部署與關鍵技術研究”攻關項目,成立了由生產建設單位主要負責人擔任項目經理的重大科技項目組。千米橋潛山氣藏埋藏深,建庫“卡點”一個接一個:碳酸鹽巖地質密封性評價難、縫洞預測難、庫容參數評價難、儲氣庫鉆完井工藝技術空白、多重介質建模數值模擬難。科研人員迎難而上,向著一個個“卡點”發起攻擊,形成基于縫洞體預測的多重介質有限體積庫容評價方法、多重介質“基質—孔—縫—洞”融合方法,建立三維地質模型,有力支撐了碳酸鹽巖儲氣庫方案的編制。
和陸地建庫相比,海上建庫難上加難。科研人員聚焦埕海油田“上油下氣”分布、海上人工島布局及油氣藏雙層井網部署難題,啟動了油氣藏多層儲氣庫井網統籌優化部署與地面設施綜合利用工藝技術的創新攻關,力爭實現儲氣庫建設與油氣藏開發協同、油藏建庫與氣驅采油協同,為大港油田海上油氣藏改建儲氣庫賦能。
管理提效,釋放庫群最大潛能
儲氣庫建成投運后究竟能釋放出多少產能,與儲氣庫的運行管理水平息息相關。作為京津冀地區工作氣量最大、見效最快的區域性調控氣源,大港油田儲氣庫群立足釋放最大潛能,從精細管理入手助推提質增效。
多注氣是多采氣的前提。今年3月11日完成上一輪冬季保供任務后,大港油田儲氣庫群僅用10天時間完成注采轉換,成為國內首家開啟注氣生產工作的儲氣庫。儲氣庫群堅持“互聯互通、精細調節”原則,優化完善生產組織形式,細化注氣安排和氣量調節。截至目前,指令完成率保持100%,最高日注氣量達到2037萬立方米。
為確保平穩注氣,大港油田儲氣庫群針對問題開展專題研究、查漏補缺,做到“源頭防范、過程管理、結果考核、事故問責”閉環管理。與此同時,建立“本質安全+網格化”的管道管理模式,加密開展重點井、關鍵設備和管道巡檢運維管理,全方位保障注氣動力充沛、通道暢通和儲氣庫安全。
大港油田儲氣庫群在役儲氣庫中,8座儲氣庫由枯竭水淹氣藏改建而成,實際工作氣量占庫容比例平均值低。為此,庫群開展了“在役庫提高工作氣量及注采氣能力”勞動競賽,按照定容氣藏、水淹氣藏分類治理,實行“一庫一策”,建立“高注低排、優化注采結構、精細注氣、驅液擴容”的水侵儲氣庫運行優化模式,精準配產配注,10口低產低效井注采能力均得到提高。
去冬今春,低溫、惡劣天氣頻繁,天然氣需求量持續攀升。大港油田儲氣庫群統籌組織協調,提前謀劃論證,合理優化配產,實現各庫達到最大日采氣量并保持高位運行,發揮了庫群的最大“沖峰”能力。去冬今春采暖季,大港油田儲氣庫群單期采氣量首次突破22億立方米。
從2000年到2023年,大港油田儲氣庫群日最高采氣量相繼跨越1000萬立方米、2000萬立方米、3000萬立方米大關。截至6月17日,庫群已安全平穩運行8621天,累計采氣330億立方米,成為京津冀天然氣保供的重要力量。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