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記者來到濱海縣江蘇蘇鹽閥門機械有限公司。走進生產車間,一個紅色“大肚子”閥門元件躍然眼前,球閥直徑1.4米,整體需要四五個人繞一圈才能抱住。
這是該公司首套通過國產化測試的電動全焊接球閥。“像這樣一個球閥,從國外進口需要一兩千萬元,國產化后價格降到了原來的三分之一。”蘇鹽閥門總經理韓文豪說,“大塊頭”外表不起眼,但制作技術卻不簡單。球閥表面看不到一顆螺絲,接口處全部采用焊接完成,可以減少傳統螺絲連接帶來的不穩定,但同時也對焊接工藝提出了更高要求,通過設計、研發、試產以及反復抗壓測試,該產品已成功國產化,目前被應用在“西氣東輸”工程上。
蘇鹽閥門機械有限公司1991年創立,經過30多年潛心發展,當年3萬元的小作坊,已成長為中石油、中海油、中石化等國內一流石油化工企業閥門裝備的甲級供應商,先后獲評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年銷售額達57億元。
“作為國內石油閥門行業標準的制定企業,蘇鹽閥門在技術研發上始終走在前。”總經理韓文豪說,目前公司已有16項產品成功替代進口,累計授權有效專利406件,其中發明專利66件、國際發明專利10件、實用新型專利330件。
今年蘇鹽閥門與中國工程院院士、核動力專家于俊崇合作建設“院士工作站”,將向核電閥、海工閥領域拓展,加工精度達到微米級,同時引入酷卡機器人與數控車床協作,形成生產閉環。公司不僅生產效率大大提高,產品的合格率也從以前的不足95%提到現在的99.9%,有效降低了運行成本。
從觀光廊道俯視整個車間,一排排CNC數控車床整齊排列,每個車床身后都有一個黑色箱體,將幾十臺車床并聯起來。“這是集中排屑器,經過車、鉆、銑、刨、磨等工序后,殘余鐵屑不需要人工清除,而是通過排屑器統一回收,高效又環保。”韓文豪介紹,蘇鹽建成了行業內第一家5G+工廠,智能應用場景達到12個,智能技術正在改變著生產的方方面面。
濱海縣是江蘇省泵閥重要規模型生產基地,被獲授“國家火炬濱海流體裝備特色產業基地”“江蘇省兩化融合示范基地”等稱號,入駐泵閥企業近200家,泵閥產業產值占鹽城市泵閥行業產值70%以上,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目前,濱海正加速傳統產業煥新,依托總投資12.8億元的綠島智能制造服務中心,幫扶傳統機加工企業轉型,力爭在“十四五”期間將泵閥產業打造成為長三角區域較具產業特色影響力的產業。
來源:新華報業 全媒體記者 張文婧 王靜/文
郎從柳/攝影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