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末夏初,貴州習水田壩村都會迎來旅游旺季。今年前來度假的游客們卻發現村里有了新氣象:無論是辦理入住的前臺客服,還是土特產店的導購,甚至是山上的牧羊人,這些群體中不僅有原來熟悉的大爺、大媽,而且出現了不少90后甚至00后的身影。
這并非個別現象,而是當地旅游產業發展帶來的附加效應。2020年,中國石油攜手中國扶貧基金會(現更名為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習水縣委縣政府聯合打造的“梧桐山”民宿正式投入運營。項目收入的7成通過農村合作社用于村民分紅。截至目前,“梧桐山”民宿每年為田壩村增加營收300萬元,累計幫助40余戶村民實現就近就業。
田壩村的人口數據進一步印證了這一現象:據村委會統計,2023年,田壩村常住人口約為1900人,其中15%是曾經外出務工的人員。近3年,有300余名青壯年陸續返鄉就業,讓這個曾經面臨“空心化”的山村舊貌換新顏。
2021年,剛剛畢業的何利全回到家鄉擔任大學生村官。當時,田壩村干部的平均年齡在50歲以上,要用電腦完成的活兒,只有他會干。因交通不便、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彼時的田壩村幾乎沒有像樣的支柱性產業,當地青壯年只能外出打工。
在民宿選址階段,正是何利全這樣既能接受新鮮事物又了解本地情況的年輕人,讓民宿旅游這一新興業態逐漸被村民認可。
“我在村里的第一批粉絲就是這幫‘小年輕’。全靠他們,村子才越來越好。”貴州銷售遵義第四片區負責人王建平說。6年前,王建平任田壩村駐村第一書記。他在籌備民宿1號院時遇到了難題:村民們普遍認為搞民宿不是干實事,不愿意租讓自家住宅。為了說服村里人,王建平東奔西走、廣泛宣傳,但收效甚微。
得知這一情況后,何利全組織村里的苗族青年舉辦了一場“豐收節”:打糍粑,對山歌,采摘比賽……熱鬧的活動被王建平拍成短視頻并發布到網上,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傳播效果,不少當地媒體對此做了轉載報道。
此次“出圈”讓村民看到了發展旅游產業的前景。后來,在推進民宿修建、村容整治、河道清理等工作時,越來越多的村民加入其中,推動民宿項目如期完工。
年輕人回來了,怎么留住他們?這是田壩村現任駐村第一書記、貴州銷售遵義平原加油站經理李小江反復思考的問題。“不僅要解決就業,而且要在當地創造高薪職位,讓年輕人回來就能掙到錢、多掙錢。”李小江說。
這一點在如今的田壩村不難實現。旅游產業的集群效應盤活了田壩村經濟,為當地人創造了增收渠道。在游客的帶動下,田壩村每年銷售農副產品的價值達30萬元。當地人笑稱“沒有民宿,我們都不知道守在村里干啥了”。
旅游產業為民宿“萬能工”項小林帶來3條致富路。除了在民宿打工掙錢外,他將家養土雞賣到了民宿餐桌上,每年可增收2萬余元。此外,他的民族歌舞表演也是深受游客喜愛的“打卡項目”。
民宿的00后經理人何西平大學畢業后,果斷選擇回鄉就業。入職半年來,何西平成功操辦了三場民俗活動,受到游客一致好評。何西平說,村里年輕人的手機里都有一個“田壩村就業群”,為像他一樣的應屆畢業生提供就業機會。
4月22日5時,新入職的90后工作人員相繼來到游客接待中心,準備迎接“五一”假期即將到來的大批游客。窗明幾凈的二層小樓寄予著他們對新工作的期待,他們身上也承載著田壩村的未來。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