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大閥門:引領產業邁向更高端
組建起360余人的科研團隊,填補一項項行業空白,獲得100多項專利;
3%以上銷售收入用于創新研發,產品在國際市場大幅度拓展;
大規模采用智能化生產線和機械手加工,產品合格率由90%提高到99.9%以上……
鍛鋼機工車間桁架機械手。(潘志方攝)
隆堯縣遠大閥門公司是縣域特色產業集群“領跑者”企業。眼下,該企業正在抓緊建設年加工5萬噸精密閥門項目,預計8月竣工,全部投產后將新增年產值18億元,企業競爭力更強,將引領閥門產業邁向更高端。
日前,遠大閥門公司順利通過2023年省技術創新示范企業復核評價?!斑@將進一步激勵我們加大技術創新投入,加強核心技術攻關?!逼髽I化工技術部經理董瑞鵬說。
遠大閥門的產品最早僅有3個系列24個規格。規模小,品種少,科技含量低。要想加快發展,必須進行科技攻關,提升品質,增加品種。
智能化數字車間,員工操控桁架機械手進行機加工作業。(潘志方攝)
科技攻關,人才是關鍵。
遠大閥門與多所高校建立合作關系,成立技術創新中心、研發機構等,聘請冶煉、材料、鍛造等方面人才,組建起360余人的科研團隊,重點開發高端水利用、化工用閥門產品,解決工藝和技術難題,推動形成“研發一代、儲備一代、生產一代”的研發體系。
曾有一家國外客戶需要做一款“零泄漏”產品,要求閥門在關閉狀態下不發生任何泄漏。在此之前,行業雖有泄漏量標準,但并沒有嚴格意義上的“零泄漏”產品。
“沒有可借鑒的先例,我們就組織科研團隊自主研發?!倍瘗i說,經過上百次實驗攻關,他們終于成功設計出“零泄漏”的圓頂閥。與傳統楔式閥門相比,圓頂閥由球形閥芯和與之精密匹配的凹形閥座構成,啟閉閥門的過程中兩者始終緊密貼合,從而實現無泄漏。這項技術也填補了行業空白。
一個個新品種研發出來,一項項行業空白被填補。目前,該企業產品涉及國標、美標、德標、日標、俄標等標準,廣泛應用于水利、化工、市政建設、電力、冶金、醫藥等國民經濟各個領域。
“憑借持續的科技攻關,現在我們的產品已有200多個系列4000多個規格,年生產能力從300噸增長至12萬噸?!倍瘗i說。
“別看這小小閥門,一開一合間門道很多,特別是應用于工程領域的高端閥門,對密閉性、抗磨損性、耐腐蝕性、抗壓性、精密度等要求很高。”在遠大閥門公司產品展廳,董瑞鵬指著不同型號的展品介紹。
董瑞鵬說,近年來企業把每年銷售收入的3%以上用于創新研發,提升核心技術、提高產品品質。截至目前,已累計獲得131項授權專利、6項科技成果評價。
目前,遠大閥門已發展成為國內水系統與化工系統閥門制造領軍企業,是閥門行業標準制定參與者。
創新之路永不止步。
在遠大閥門老廠區東側,一座體量龐大的廠房正在加緊施工?!斑@是我們的精密鑄造閥門項目,總投資12.4億元,選用世界先進設備,提升工藝自動化水平和產品精度。”企業信息部化工事業部負責人張堯說,他們正開足馬力推進這一省重點項目,瞄準高端市場,生產高端閥門。
自動化噴漆生產線。(潘志方攝)
過硬的技術,高端的產品,迅速拓寬了國際市場。
“去年,我們參加了中東、東南亞、東歐地區的行業展會,與新老客戶深入交流,向世界展示了遠大閥門優質的產品和服務?!逼髽I董事長閆國平表示,他們將通過拓展海外市場,開拓更多客源,進一步鍛造企業硬實力。
2023年前10個月,遠大閥門銷售額近17億元,出口額較上年同期增長74%以上。
如今,在遠大閥門公司高端鍛造智能制造車間,工人輕觸可視化屏幕設置參數,一個個機械手就能按照指令上料、裝夾、下料……
“這個車間多項指標在國內達到領先水平?!逼髽I行政總監荀增普介紹,通過大規模采用智能化生產線和機械手加工,鍛造車間年產量由2000噸增加到5000余噸,產品合格率由90%提高到99.9%以上。
2023年,遠大閥門利用“5G+”工業互聯網平臺,加快產業數字化轉型,推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提升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等產業鏈各環節數字化水平。
該企業一方面通過建立全面的數字化管理系統,整合企業各方面數據,實現數據共享和協同,提高生產運作的靈活性和效率,另一方面通過數字化轉型,優化客戶服務,提升客戶滿意度,進而提升企業的競爭力和市場地位。
進入新一年,遠大閥門在抓緊建設精密鑄造閥門項目的同時,將搶抓數字時代新機遇,加快智能生產線、智能工廠建設,持續保持領跑狀態,帶動產業加快轉型升級。(邢臺新聞傳媒中心記者馬維勇 通訊員潘志方)
自主創新是企業發展的根本
劉增艦
綠色工廠、行業百強、專利上百、成果多多……當立之年的遠大集團,為什么能成為國內閥門制造領軍企業,而且30多個國家的客戶與其攀親結緣,究其根和本,不得不說遠大抓住了企業發展的根本——自主創新。
遠大在閥門領域由“跟跑者”到“并行者”并將成為“領跑者”的故事,給人啟示至少有四:一是用血本換創新,遠大獲得131項授權專利、6項科技成果評價,是用每年銷售收入的3%真金白銀而換來。二是有一個自主創新的保障機制,與多所高校建立合作關系,成立技術創新中心、研發機構等。三是有一支擁有360余人的科研團隊冶煉、材料、鍛造等方面人才俱全。四是形成“研發一代、儲備一代、生產一代”的研發體系,拿出“世界標準”,亮出“中國制造”。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自力更生是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奮斗基點,自主創新是我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企業是創新的主體,遠大集團給我們做出了榜樣,要推動企業成為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和成果轉化的主體,努力成為核心技術能力突出、集成創新能力強的創新型領軍企業。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