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將項目建設融入當地經濟發展,可以形成良性循環。社會發展得好,企業才有更多的發展機會。”12月5日,工程建設公司(簡稱CPECC)北京分公司黨委書記、執行董事張吉明說。
CPECC北京分公司承建的塔里木油田葉城縣50萬千瓦光伏發電EPC總承包項目(簡稱葉城項目),是塔里木油田目前已建的裝機規模最大的光伏發電項目。項目位于新疆喀什地區葉城縣,當地有維吾爾族、塔吉克族、回族等13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比高達94%。
項目工期只有4個月,占地面積1.5萬余畝,光伏板總數量約為92.7萬塊,建設高峰期施工人員達到3300人。其中,少數民族用工人數超過1700人。CPECC北京分公司不僅順利完成了項目建設任務,還通過增加當地民眾就業機會帶動了葉城縣經濟發展。
在項目籌備期間,CPECC北京分公司就與項目所在地鐵提鄉的鄉政府接洽,表示愿意最大程度采用屬地化用工模式,促進村民就業。
“超過半數的施工人員是當地村民,很多人普通話不標準,交流溝通效率低。村民習慣打零工,穿著拖鞋短褲就進施工現場,管理起來難度非常大……”項目部安全總監張志川深有感觸。
經過集體頭腦風暴,項目部決定從村民里選拔出普通話較好的工人擔任班組長,建立溝通橋梁,這一舉措全面提升了溝通效率和任務傳達精準度。部分村民不適應中國石油高標準、嚴要求的安全管理模式,有抵觸情緒。于是,項目部招聘3名女性安全管理員,利用女性的細心加強監管,盡量減少矛盾,將安全監管工作推動下去。這個辦法果然奏效,違反安全規范的行為大幅減少。
進入葉城項目施工現場,每隔幾個光伏方陣就能看到“施工安裝規程圖”的標識牌,這是項目部副經理孫曉龍的“金點子”。“作為一名黨員,我很高興能幫到這些少數民族兄弟。”他自豪地說。標識牌將安裝工序和注意事項圖示化,被擺放在不同的施工場所,方便少數民族工人隨時查看。
標識牌下,經常能看到孫曉龍和他的團隊在手把手地進行示范。規程圖是清晰的,肢體語言是互通的,這種方法迅速提升了現場安裝的規范性,快速消除了因質量問題造成的返工情況。項目部務工農戶艾爾肯江以前由于記不住操作規范,多次用錯螺栓,一遍遍返工,差點被班組辭退。“這個方法太好了,我每天上工前到標識牌前看一看,很快就能記住操作規范了。” 艾爾肯江說。如今,他能又快又好地完成一整套光伏板的安裝,還帶起了徒弟。
“挖一個坑,兩個人挖著,三五個人在旁邊看著,真讓人著急。”項目部執行經理呂大海很苦惱。為解決工作效率低的問題,項目部將日薪制改為任務制,實行目標化管理,不斷完善“按日管理,按任務考核,按周兌現”的工作機制,激發施工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原本3天才能完成的安裝任務,現在1天就能完成,有效推進了項目進展,滿足了工期要求。務工村民阿依吐遜·阿塔吾拉給項目部送來錦旗表示感謝。新的考核機制讓她的收入提高了,她以前打零工每天收入約100元,現在平均每天能掙230多元,還能學到技術,干勁越來越足了。
截至目前,項目部累計為當地提供就業崗位3000多個,給鐵提鄉務工人員發放工資80余萬元。(通訊員 馬建宇 雷潔)
村民聲音
“感謝中國石油建設我們的家鄉,感謝你們給村民提供了工作機會。中國石油來了,老百姓的錢包鼓起來了,房子翻新了,新家具也買了,日子越過越好。”
——葉城縣鐵提鄉黨委書記王東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