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張坨儲氣庫作業區員工查看現場儀表參數。 |
大港油田儲氣庫群管轄著地下11座儲氣庫。冬季開井采氣后,飛舞的氣龍2個小時內就可到達北京中心城區,冬季供氣量占到北京地區用氣高峰時的1/5。作為京津冀目前最大的調峰氣源,大張坨儲氣庫群23年來累計注采氣量穩居全國首位。
(記者 劉英 通訊員 陳輝)11月12日7時30分,大港油田大張坨儲氣庫員工徐遍強準時來到采氣生產裝置區,認真查看各類生產設備運行情況。他說:“離下達供氣指令越來越近了。我們要保證下游氣源不受影響,這項工作很重要。”
大張坨儲氣庫是我國第一座商業儲氣庫,自2000年11月建成投產以來,在冬季應急供氣保障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該儲氣庫設有十多口注采井,已安全平穩運行8403天,累計采氣超100億立方米。今年,大張坨儲氣庫實現擴容達產,預計新增工作氣量為3000萬立方米。
8月初,受持續降雨和上游行洪影響,儲氣庫周邊水位達到近20多年來最高值,整個站庫成為一座“孤島”。其中,有2座注采井場被水淹沒,生產基本停頓,就連日常巡檢都成了一大難題。
針對災情實際,該站庫立即執行“叫應”機制,停產、放空、拆除井場UPS電源,所有人員全部撤離。與此同時,密切關注水情變化,每天兩次使用無人機對站場、井場進行巡視。為此,該站庫組建了由20余名干部員工組成的搶險小組,提前配置大型車輛防范突發情況。
水位降至安全線后,搶險小組圍繞生產區域內的集注站、注采井叢場、燃氣壓縮機組等設備開展拉網式大排查,確定水浸部位,協調組織設備設施檢修作業,消除了配電柜泡水、井口閥門銹蝕、站場淤泥覆蓋等安全隱患和運行瓶頸。在2天時間內,實現站庫整體平穩安全,達到正式恢復注氣生產水平。從9月1日正式開機注氣至10月8日圓滿完成單庫注氣任務,站庫生產進度基本未受影響,確保了今冬有了足夠的“氣糧”。
隨著新一季采暖期到來,員工們每天準時檢查采氣井閥門,記錄生產壓力數值,晚間氣溫降低還要進行補壓作業,及時處理跑冒滴漏,確保工藝流程完好。站庫經理王健介紹,由于今年水淹的特殊性,員工們工作量比往年同期要大,巡檢更為頻繁,光設備上的閥門就要檢查上千個。
目前,大張坨儲氣庫冬供準備工作全面就緒。11月11日,大港油田其他儲氣庫率先采氣生產,大張坨儲氣庫隨時“備戰”,員工進入“戰時”狀態,站場每4個小時進行一次巡檢,井場每6個小時進行一次巡檢,為今冬采氣生產平穩運行奠定堅實基礎。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