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天然橡膠的市場價格一直在坐“過山車”。2008年天然橡膠價格暴跌,從每噸28490元的階段高點下降到近每噸8000元的歷史低位,經過2年多的震蕩上揚,到2011年3月,突破歷史最高紀錄,達到每噸43000元,漲幅為438%。之后,天然橡膠價格大幅回落,今年6月跌至每噸15800元。
橡膠樹非生產期7至8年,價格劇烈頻繁波動直接影響橡膠的生產投入、加工、流通效率和產銷對接。在這樣的波動中,我國橡膠產業如何發展呢?
“兩把刀”開辟一個產業
在我國,橡膠生產主要集中在海南、云南和廣東等熱帶地區。由于歷史和自然原因,橡膠生產主要依靠“兩把刀”,一把握在農墾的膠工手上,一把握在農民手里。
農墾的膠刀開辟了我國的橡膠產業,截至2012年,農墾累計生產天然橡膠超過1000萬噸,占全國生產總量的三分之二以上,對國家橡膠安全和國民經濟的貢獻不言而喻。
我國農民大規模植膠始于改革開放,但發展迅速,目前植膠面積和產量分別占到60.96%、58.76%,膠農的貢獻也不可小覷。鄭建軍是海南橡膠集團龍江分公司的割膠工,承包了公司1200多株膠樹。“剛來的第一年,割膠收入1萬元,現在隨著割膠技術提高和產膠量增加,這些膠樹一年能為我帶來四五萬元的收入。”鄭建軍說。
今年雖然膠價下降,但海南橡膠集團的割膠工還是干勁十足。海南橡膠集團對開割膠園管理實行職工家庭長期承包模式,即“完成上繳、剩余歸己、統一收購、市價結算”,膠工只要完成“工作量”,剩余的收入都歸自己。在這一管理體制下,低價并未影響膠工的積極性。
膠產量與割膠技術有直接關系。全國第一屆割膠工技能大賽冠軍劉金鳳現在是海南橡膠集團龍江分公司割膠總輔導員。她說,海南橡膠集團膠工3天或4天割一刀,刀深要求0.16厘米,太深傷樹,太淺不出膠,通常一棵樹一年割面達20公分。同樣的膠樹,在膠農刀下產量卻不太一樣。割膠技術水平高的一刀割出1斤左右的膠水,而水平差的只能出四五兩。
海南省白沙縣通術村農民葉明正種了500株膠樹,已經開割兩年。雖然4月到12月都是割膠期,但是葉明正準備只割6個月。“一是為了養樹,如果過度開割,樹容易死皮;二是為了空出時間出去打工。”他說,去年膠價1公斤18元,今年才12元,價格高多割膠賺錢,價格低就多出去打工。
“比起瓜果蔬菜,橡膠市場還是相對穩定,風險小些。”海南省白沙縣農業局副局長王光慶告訴記者,這些年當地膠樹面積平均每年增加1萬畝,去年民營橡膠樹面積41萬畝,產干膠3萬噸左右,全縣96%的農戶都種植橡膠,70%的家庭收入來源于橡膠,橡膠已成為當地農村的首要支柱產業。
“三個轉變”提升競爭力
海南省白沙樹森橡膠有限公司是當地比較大的一家民營橡膠收購企業,覆蓋6000多農戶。公司負責人莫慶達坦言今年的橡膠收購量偏少。“膠價低,農民不愿意賣膠,割得比較少。”
莫慶達將膠水賣給海南橡膠集團。“如果不是本地有海南橡膠這樣的上市企業支撐,橡膠產業不會發展得這么快。”莫慶達說,受膠價的影響,樹森公司今年以來一直在虧本,春節前收購的300噸膠春節后出手就虧了100多萬。在他的眼里,橡膠市場風云變幻,而農墾出資的海南橡膠集團有能力和實力引領橡膠產業。
海南橡膠集團黨委書記劉大衛說:“我國的橡膠企業特別是龍頭企業要長遠發展,贏得競爭,需要積極轉型,從資源擁有型向資源控制型轉變,從生產型向經營型轉變,產品要從低端化向高端差異化轉變。”
按照這一思路,2009年起,“大營銷”戰略在海南橡膠集團全面實施,建成以上海龍橡公司為龍頭,以海口、上海、青島、天津、溫州五大辦事處為銷售前沿的全國營銷網絡體系,基本建立了國內及東南亞天然橡膠主產區的資源采購渠道。
“直接面對終端客戶,可以按需求加工產品,不但能取得良好經濟效益,還增加了品牌價值。去年與一個輪胎企業簽訂單16000噸,每噸比市場價高出1000元,今年簽訂了22000噸,盡管膠價下跌,但半年報顯示還有利潤。”劉大衛說。
為了擴大市場,今年海南橡膠集團采取各種措施增加膠工收入,拓展自營膠收購,并爭取民營膠市場,憑借大企業的良好口碑以及免費為農民提供技術培訓和橡膠種苗等方式提高自身在原料市場的競爭力。海南橡膠集團龍江分公司副總經理周全說:“今年截至8月干膠產量達7200噸,比去年同期增加900噸。公司自產的膠水基本都能收回,同時也在擴大民營膠收購,今年龍江分公司的任務是生產11000多噸國有膠,收購3000多噸民營膠。”
目前,農墾各集團公司營銷業務逐步完善,初加工領域各加工廠提高產品附加值,延伸產品產業鏈。海南橡膠集團引進戰略投資者,先后建設了經緯乳膠絲、安順達橡膠制品、知知乳膠手套等3個公司,有效地破解海南農墾長期以來從事橡膠種植和初加工的單一產業結構,產業鏈條向高端延伸。
在云南,農墾集團通過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逐步改造工藝流程,優化品種結構,生產適銷對路、市場需求的產品。“公司調整結構,大力發展子午線輪胎膠的生產并努力研制開發多樣性的天然橡膠產品,逐步擴大特種專用膠,以適應橡膠制品行業多樣化的需求。”云南農墾集團負責人說。
思路創新推動再發展
據天然橡膠生產國協會統計,我國植膠面積居世界第3位,產膠量列世界第6位。但是我國的產膠量依然遠遠不能滿足消費需求。簡單測算,假設我國所有橡膠樹全部開割,且平均單產達到世界最高水平,我國天然橡膠產量也只有190萬噸,與400萬噸的年消費量仍有很大差距。這不利于我國橡膠產業的穩定發展,也是影響橡膠市場波動的因素之一。
審時度勢,我國天然橡膠產業提出了一手抓技術提升,一手實施“走出去”的發展思路。廣東省農墾集團擁有亞洲橡膠育苗設施最先進、育苗技術最前沿、生產規模最大的育苗基地,年育苗能力超過200萬株。
廣東農墾立足墾區實際,引進國內外優良橡膠新品種30多個,創新研發集成推廣橡膠樹工廠化育苗技術,使橡膠育苗土地利用率提高5倍以上,勞動生產率提高2倍以上。另外,自主創新研發成功多種育苗技術,獲國家發明專利3項,其中橡膠樹組培自根苗新技術突破了木本植物組織培養育苗難這一世界性難題。
云南省天然橡膠產業發展堅持了產學研、農科教結合,增強了與省內外科研、教學單位的協同攻關合作,并加強了以云南省熱作所為主體的天然橡膠科技創新中心的建設。通過科學種養,云南省平均畝產連續17年超100公斤,居全國領先,已成為我國最大最優質的天然橡膠生產基地。全省6個州市31個縣市種植橡膠,從事橡膠種植和加工的人員超過100萬人。主要植膠區農民人均純收入的45%來源于天然橡膠產業。
為了扶持橡膠產業,國家加大良種補貼。2012年,天然橡膠良種補貼資金規模4000萬元,補貼面積共計41.62萬畝,補貼良種苗木1373.46萬株,全面覆蓋了優勢植膠區。通過政策推廣,各省新種植的橡膠樹良種率達到100%,成活率達到96%以上。全國共有近9000個民營植膠戶直接享受到中央財政補貼,平均每戶減少因種植橡膠開支2400多元。
國內宜膠面積有限,農墾各公司主動“走出去”,積極加強國際合作,提高天然橡膠供給能力。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橡膠研究所所長黃華孫介紹,我國的橡膠樹沒有東南亞那樣適宜的生長環境,每年遭遇臺風、寒害等影響,2008年和2010年的霜凍造成了成片膠林死亡。為此,“走出去”成為我國橡膠產業持續發展的重要路徑。目前,海南、云南、廣東農墾正逐漸加快海外植膠加工的步伐。
相關資訊